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农业报告数据搜索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粮油网 > 粮油信息 > 粮食 > 正文

粮食丰收背后的隐忧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点击:

  盛夏时节,国家权威机构发布消息,全国夏季粮油喜获“九连丰”,冬小麦实现“九连增”。
  然而,笔者近日在全国知名的“吨粮县”、湖北省首批“小康县”的宜城市调查发现,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隐忧。
  将来的粮食谁来种?
  这几年,种地不但不交税费,国家还有补贴;耕田、播种、插秧、喷药、挖沟、收割大都用上了机械,人力消耗少多了,种田比以往轻松多了,然而,这一切并未能从根本上留住年轻农民外出的脚步。
  26日,走访宜城市农村,田间地头劳作的主力大都是中老年人,“80后”的身影已十分罕见。
  雷河镇镇长王盛兵介绍,现在农村的基本状况是,“60”~“70”不想种地,“80”~“90”不会种地,“00”~“10”不谈种地。
  而宜城市有关部门对某镇中学生进行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生表示不愿当农民。不少有识之士对“明天谁来种粮”深感忧虑。
  种粮是否已成副业?
  据宜城农调队对3个镇中的10户农民2011~2012农作物定点调查显示,种一亩粮的净收入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外出务工农民两周的净收入。种粮效益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种粮已成为农民的副业。
  孔湾镇农经站站长李中华算了一笔账,2011年以来,化肥、农膜、农药、种子四大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都在30%以上,加上人工费、水费和农机用具等方面的开支,每亩增加生产成本350多元,搞不好还可能落个“倒贴皮”。
  郑集镇农民胡小平一直在城里做泥瓦匠,他说,“我家有8亩地,都是父母在种,每年能收万把斤稻谷,乍听起来还可观,可"吹干扬净"也就是个4000~5000元的事,还抵不上我两个月的工钱,遇上生疮害病、人情往来、子女上学,都入不敷出。”
  农田基础设施谁来修?
  在我省,宜城应该算得上农田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县市,但同样面临很多问题。农村大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河道防洪蓄水设施已大不如从前。
  三道河水库灌区一直是宜城市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现在也是“保障不力”。郑集镇副镇长徐明波说:“现在的渠道越来越短,水库、堰塘越来越浅,抽水管是越来越长,还有几个村抽水都困难”。
  去年,宜城市借“三万”活动的东风,对全市农村部分水利设施进行了整修,但整修“面”尚小,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如刘猴镇19个村119个组有1400余口堰塘,只整治了120口左右。据测算,扩挖一个堰塘需要两三万元,光是把堰塘整治完成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目前,国家投入不足,农民财力不济,人员无法组织,“一事一议”议不起来。
  种粮的不如吃粮的?
  “无粮不稳”,尽人皆知。然而,放眼全国,“鱼米之乡、富庶之地”都与“经济小县、财政穷县”相联系,产粮大县几乎都是贫困落伍的“代名词”。这也正好印证“无工不富”。
  “种粮的不如吃粮的”,导致了一些地方对粮食生产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难怪一些农民反映,如今很少看见农技员到田入户,传授农技;很少听到乡村干部进村入组,指导农时;很少遇见农资部门走乡串镇,服务农事。
  国家要粮食安全,地方要财政收入,农民要种粮收益。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领导表达了他内心的纠结:粮食对财政几乎没有贡献,这是发展中的一种矛盾与无奈。不招商引资、不抓财政收入,地方日常运转都有困难。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粮食 丰收 背后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