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艾农邦农业食品投融资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资网 > 农资信息 > 农资 > 正文

农产品涨价,化肥行业难分“一杯羹”

2011-01-04 15:12:57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点击: 加入艾格农业|获取免费农业数据
分享到:

在不断刷新的农产品领涨排行榜上,貌不惊人的土豆是最新的一个。它能脱颖而出,缘于在国家一系列密集调控下,其他农产品价格应声而落时,它却仍然保持着坚挺的涨势。

 引人关注的除了马铃薯的价格,还有全国多地传来种薯供应告急的消息。飙涨的价格刺激着种植户的神经,压抑近两年的种植热情迅速释放,造成种薯供应骤紧。

 马铃薯仅仅是这一波“种植潮”的缩影。农业部公开的数据显示,受农产品上涨和种植效益提升的刺激,今年农作物秋冬种面积有所扩大,其中尤以蔬菜等经济作物最为明显。据报道,今年秋冬蔬菜种植面积较之去年增加800万亩。

 这一轮农产品价格狂飙让农资人充满期待。一般而论,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农产品上涨自然会提振化肥市场需求,这被奉为化肥业的金科玉律。然而不久前,本报就此做的一番调查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结果:有一半的受访对象对此并不乐观。他们认为,当下的农产品上涨很难对化肥市场形成有力支撑。

 形势正在印证他们的担忧:淡储备肥步履维艰,化肥价格难以“维稳”,终端市场形势不明……更不必说,化肥市场尚未等来农产品上涨带来的片刻繁荣,首先遭遇的却是凌空砸下的关税“重拳”。

 从农业种植效益、种植结构的变化到化肥市场当下表现,从农业生产现状到农产品价格远景,从微观市场到宏观经济等诸方面考量,对化肥行业而言,农产品涨价可能一时还很难让他们“乐得起来”。

 收益分析:种植收益有限,淡储启动受阻

 种植收益提升,会提高农户购肥积极性,这是业内共识,也是这一轮农产品涨价本应传递出的利好。但截至近日,素有冬储备肥“风向标”之称的东北市场,依旧按兵不动。与东北类似,全国大部分地区化肥市场都被令人窒息的观望气氛所笼罩。

 冬储受挫无疑是给市场传递出这样一个明晰的信号:农产品涨价还不足以成为推涨化肥市场的决定性力量。换句话说,农产品上涨收益还没有对下游市场购肥发挥积极效应。这一点,从经销商货款回笼状况中可资佐证。

 安徽宿州光彩城红四方农资销售中心总经理吴刚说:“这几天一直忙于收账,情况不太好。” 北京永盛丰农资有限公司大区经理王学卫近段时间一直在东北市场奔波,据他反映,由于基层经销商资金回笼不畅,很多经销商即便想打款购肥,但也苦于资金短缺,无钱进货。

 问题的根源在于:在这一波农产品涨势中,农户受益有限。专家分析这一轮农产品上涨原因时指出:除了受农产品供应偏紧、流动性过剩等外在因素影响之外,成本上涨是重要动因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说,现在的情况是不仅农产品价格涨,工资也涨,农资也涨。农产品价格涨幅跟农村劳动力成本正相关,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直接拉动了农产品价格上涨,这是成本推动的长期结构因素在起作用。

 除了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的上升对于推动此轮涨价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一位观察人士告诉记者:“国十六条”发布后,随着农产品绿色通道的恢复和运输成本的回落,菜价随即大幅下滑,这充分说明物流环节挤占了农产品绝大部分利润空间,而农户种植收益其实非常有限。

 而据安徽中农联合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分公司总经理徐标的测算:以玉米为例,今年当地亩产大约1000斤,玉米收购价为0.92元/斤,种植总收入 920元;成本方面,每亩玉米地肥料投入需120~140元,人工费和机械成本需310元,种子40元,农药10元,合计500元。整个算下来,每亩玉米纯收入420元。“效益确实有所上升,但很难说农民收入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坦言。

 种植结构:局部微调,对肥料需求影响甚微

 相较于大宗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今年价格上涨幅度明显,种植效益显然也好于粮食作物。据记者粗算,今年大葱、白菜亩均收入一般皆超过3000元,棉花每亩利润可达到5000元。高收益触发了各地种植结构的一些微调。这是否会带来农资需求的明显变化呢?

 从肥料需求的角度而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有利于化肥销售。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协会秘书长白由路对记者表示,基本上,粮食作物化肥用量受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不是十分大,一般维持稳定,未来化肥施用增量部分将主要来源于经济作物。他透露,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用肥占中国化肥施用量的30%,而这其中又以蔬菜施肥量。

 但种植结构调整并非易事。据吴刚观察,因大宗农产品涨价而导致当地种植结构发生大变化的情况,目前并未出现。他解释说,一方面,近年来农产品收入在农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此农户主动调整种植结构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种植结构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地区要大面积改变种植结构是有条件的。以发展蔬菜为例,一个地方要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必须要有政府引导、还涉及农户意识和种植习惯的改变,以及是否能配套通畅的物流渠道等,只有这些条件都符合,才能真正形成产业化种植。

 襄樊市华祥农资公司总经理唐道奎也表示,农户的种植与用肥习惯一般比较固定,他们不太轻易去改变。他坚持认为,即便农产品价格再高,但农户的土地面积有限,一般都会首先考虑满足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其次才会考虑种植经济作物。

 宏观形势:农产品调控,无奈伤及化肥

 从宏观经济的大视野中观察化肥业,农产品上涨可能不仅不是好事,甚至是诱发调控的“导火索”。

 虽然农产品价格上涨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但短期发生异常波动和急剧上涨,却又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宏观调控首当其冲的目标。农产品价格“维稳”是政策的基本取向,不仅农产品,与之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链,统统都难免会被“维稳”的政策波及,农资产业更是概莫能外。

 通胀背景下的农产品上涨,尤其对化肥业不利。我们不难观察到,几乎每一次农产品价格上涨,作为其上游行业的化肥业,都难脱干系,被揪出来“示众”一番。日前,湖北新洋丰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华峰在磷复肥会议上曾戏称,通货膨胀导致农民生活困难,原因经常会被政策层归咎于“化肥太贵”,高价化肥好比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他说,“通胀对行业调控不利,化肥在价格调控上相对容易实现,所以常常成为通胀的牺牲品。”

 今年以来,CPI连续五个月 “破三”,进入十一月份,CPI涨幅更是在近两年来首次“破五”,增幅达5.1%,通货膨胀形势日趋明朗。食品价格在CPI中占比近1/3比重较大,因此,CPI快速上涨的原因,被管理层认定系根源于不断飙升的农产品价格,由此,狙击通胀的目标就落到了农产品身上。

 对于目前出台的 2010年12月份的临时关税政策和明年的关税新政,大家普遍认为与当前经济面临通胀困局和农产品价格调控密切相关。业内专家指出,正是出于遏制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的目的,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化肥,才会在今年淡季关税截止日到来之前,出口的大门就被提前关闭。也正是部分出于管理通胀预期的需要,管理层才下定决心出台关税“重典”。 目前,关税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化肥价格涨势渐弱,甚至出现下挫迹象。

 远景观察:农产品与化肥市场难以“共荣”

 从远景分析,化肥市场要从逐步提升的农产品价格中长期获益,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设想。虽然我们必须承认,农业和农资行业有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牵连,但我们也??自成体系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市场运行机制,他们之间并非是简单的共生、共荣关系。

 短期来看,农产品将延续缓慢上升的趋势。有专家预计,2011年国内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将不会低于5%,高可以达到或超过10%。而从长远来看,高价农产品时代无可避免。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认为:从中长期来看,粮食价格具有上升趋势。道理非常简单:土地在减少,耕地面积在减少;各项农产品的成本不断提高。

 但农产品价格攀升并不必然带动化肥需求。首先源于不断萎缩的耕地面积。经济学家茅于轼日前撰文称,中国目前有 9000万亩的土地在撂荒。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耕地流失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低下,中国农村土地抛荒现象日趋严重。18 亿亩耕地红线能不能守住一直就是悬在国人心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而对于化肥企业而言,18亿亩耕地红线意味着稳定的市场需求保障。

 其次,化肥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存在相当程度的背离,在化肥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之间并非是绝对的“共荣”关系,化肥价格和农产品价格没有明晰的相关性。安徽中资生态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雷认为,“这两个市场有时关联、有时又背道而驰,有着相对独立的市场和供求关系。比如今年上半年,农产品虽然涨价,而化肥市场却是跌价的。长期来看,化肥总需求将相对固定,而随着化肥产能过剩的加剧,恶性竞争将不可避免,届时即便下游的农业能承受住高肥价,但由于需求受限,最后仍然会导致价格下滑。可见,农产品价格上涨并非绝然能对化肥价格形成刚性支撑。”

()

(作者:     责任编辑:白云)

艾格农业报告:数十种常规报告,上百份专项报告,帮助您了解农业产业,预测价格趋势。
详细常规报告请点击:http://product.cnagri.com/chanpin.html
详细专项报告请点击:http://product.cnagri.com/baogao.html
更多数据请访问艾格农业数据商城:http://shop.cnagri.com/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免责声明: 本网内容部分来源于互联网转载,所述内容观点、版权及图片内容与艾格农业无关,如其他问题,我们会第一时间积极配合并协助删除处理!

客户服务

联系人:傅真真
电 话:8610 64402213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zhenzhen.fu@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