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农业报告数据搜索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畜牧网 > 畜牧信息 > 特种养殖 > 正文

扬州“栽桑养蚕”渐行渐远(图)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点击:

\

扬州蚕种场大楼资料图片

  传承桑蚕文化的途径

  三元桥小学,学生杨傲近来最快乐的事就是养蚕。一个多月前,他从学校附近的小贩手中买了两块钱的蚕,开启了养蚕体验之旅。

  “买回来的小蚕,有七八条,两厘米长。”杨傲兴冲冲地说,小蚕就放在纸盒子里,每天都要找桑叶给它们吃,“我家附近桑叶少,光找桑叶就跑了好远。”

  杨傲喜欢虫子,而蚕可以近距离观察,“它们会蜕皮,每次蜕皮看着都很担心,怕它们死了。每蜕皮一次,蚕就长大一些,也漂亮了……”

  最让杨傲感兴趣的是蚕结茧的过程,“它们慢慢地吐丝,一点一点地把自己包裹起来……”

  “开始我们班上只有我一个人养,后来有同学看我养得好,也跟着我养。”杨傲还做了“贸易”,“他们没虫子,我就把我的虫子卖给他们,一块钱3条。”

  市蚕桑站站长黄健告诉记者,最近几年,确实有不少小学的小学生流行养蚕。“蚕是经人们长期驯化的一种昆虫,可以通过养蚕来观察昆虫从卵到成虫的变化,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实践。”

  黄健建议,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普及养蚕实践。这也是传承桑蚕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栽桑养蚕

  离我们越来越远

  黄健之所以提倡学生的养蚕实践,缘于我市“栽桑养蚕”的现状。“根据我们的渠道统计,扬州全市今年只养了2000张春蚕。”

  “2000张春蚕是一个什么概念?”黄健介绍,1998年,扬州蚕桑业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一年养了16万张蚕,“今年只相当于过去的零头。”

  记者了解到,扬州有着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蚕桑业的发展,还衍生了蚕桑文化,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就提到有《养蚕》歌,而在玉带河和漕河,还有着体现农耕文明的“邗上农桑”一景。民国时期,在城东郊建成“扬州蚕种场”,有上千亩桑园。

  上世纪80年代,扬州蚕桑业开始大发展,除了扬州蚕种场,江都、高邮、仪征也先后各建了一个蚕种场,“这主要是当时工业还不发达,蚕丝成为出口换汇的重要产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扬州蚕桑业发展到历史顶峰,“连续几年,都超过了13万张。”据悉,为了协调蚕桑业的发展,扬州还成立了专门的蚕丝公司;而加工蚕茧的缫丝厂,除了市区外,县也都有开设。

  2002年后,扬州蚕桑业发展开始走下坡路,“最多的也就养了10万张蚕。而今年,可以说跌到了历史最低谷。”与之相对应的是,各个蚕种场也淡出人们的视野:先是扬州蚕种场关闭,只留下了“扬州蚕种场大楼”这一历史遗迹和一条与以桑命名的道路桑园路;后来,江都蚕种场、仪征蚕种场也关闭,只剩下高邮蚕种场,“但现在也关闭了。”

  东蚕西移

  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蚕桑业蜕化,在刘健看来,并不是社会在退步,恰巧相反是一种进步。

  小学生热衷“采桑养蚕”,这也勾起了不少家长儿时的养蚕记忆。但记者了解到,我市蚕桑业已渐行渐远。古诗中“采桑复采桑,蚕长桑叶齐。妾住石门东,郎住石门西”的情景,会在未来某一年成为回忆。

  背景。刘健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东部省份的蚕丝不再是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因而国家开始推行“东蚕西移”战略,在广西等西部省份大力发展蚕桑业。

  “从实际效果来看,西部"栽桑养蚕"确实比我们这要好。”刘健称,在广西,一年可以养8-9个月的蚕,而在扬州,只能养两季:春蚕和秋蚕,前后加起来不超过4个月,而且,蚕茧的质量只有“5A”,比西部蚕茧的质量要低一个档次。

  扬州一亩桑田养蚕的年收益为5000元-6000元,“这还是养蚕养得好的,有养得不好的,一分钱赚不到的也有,像去年春蚕,有蚕农养的蚕95%都不结茧,不仅不赚钱,还亏本。而这也是近年来蚕农屡屡毁桑还田的原因。”据不完全统计,扬州桑田面积在5000亩左右,“不排除"毁桑还田"的情景会继续发生。”刘健表示,按照这个形势发展,未来某一年,扬州不再有蚕农养蚕也不是稀奇事。

  实际上,随着工厂增多,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推行,扬州蚕农逐渐脱离土地进厂打工,“打工的收入很轻松便超过养蚕的收入。”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扬州 养蚕 渐行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