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农业报告数据搜索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畜牧网 > 畜牧信息 > 牧草 > 正文

鄂托克旗:一种牧草 一个富平易近财富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点击:
  从鄂托克旗乌兰镇出发,驶入赛乌素新牧区,笔者一行人的疲惫一扫而光,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紫花苜蓿随风摇摆着进入了我们的眼帘……绿色、生态、和谐是赛乌素新牧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鄂托克旗在农业转型上下的真功夫。

  转变:从一粒种子开始

  来到紫花苜蓿种植基地,几台播种机正在来来回回地播种,地头摆着几袋苜蓿种子,笔者发现苜蓿种子只有芝麻大小。“你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种子,就是这些种子让我们走上了转型之路。”鄂托克旗农牧业局副局长袁剑光告诉我们。

  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豆科牧草,利用年限在7年以上,其营养价值高,是当前世界上营养价值最高的牧草,有“牧草之王”之称。苜蓿草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为15-25%,是玉米籽实的2-3倍,赖氨酸含量为1.06-1.38%,是玉米籽实的4-5倍。此外,苜蓿维生素和无机盐含量丰富,草质优良,适应性好,是各种畜禽均喜食的优良牧草。紫花苜蓿产量高收入好,每年可割三茬,每亩产量可高达1吨以上,是同等条件下种植高粱、玉米等作物生物产量的1-2倍,种植苜蓿平均每亩比种植玉米多收入547.99元。同时,紫花苜蓿有很强的固氮能力,还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长期种植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和空气质量。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科学实验,鄂托克旗依托本旗自然条件优势,大力统筹土地、水源、技术、设施等要素,从2006年开始,把苜蓿草产业作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农牧区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抓手。2006-2011年,鄂托克旗共完成种植苜蓿10万多亩,赛乌素新农牧区也成了名符其实的“苜蓿草基地”。

  运作:这是一则加法运算

  “公司+农户+基地”,这是鄂托克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模式。看上去只是一道简单的加法运算,但仔细分析起来却并非那么简单,为了做好这道加法题,鄂托克旗党委、政府可谓用心良苦。

  通过努力,鄂托克旗引进了鄂尔多斯市盛世金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鄂尔多斯市锦道集团赛乌素绿洲草业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农户土地的方式,形成苜蓿草种植基地。鉴于苜蓿产业投资大、效益回报慢的实际,旗委、政府兼顾企业、农牧户双方利益,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发展政策,鼓励扶持本土龙头企业参与苜蓿产业发展。具体种植中,考虑到种植苜蓿前两年受益少的实际,鄂托克旗按照一定标准对苜蓿种植企业进行补贴。在第一年给予每亩150元、第二年给予每亩100元补贴。在产品销售中,鄂托克旗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了3万多平方米产品交易市场,由政府和苜蓿种植企业双向对接,积极接洽大型草业、奶业公司,在苜蓿籽种、产品销售方面形成支撑。

  为真正解决流转土地农牧民的增收和就业问题,鄂托克旗采取了以下四条具体措施:一是要求苜蓿种植企业根据耕地类型,按照一定标准,分年度支付土地流转、租用费用。在苜蓿的种植中,由企业雇佣流转土地的农牧户承包经营,并以不低于市场价格统一收购苜蓿,实现了流转农牧民既能在土地流转中获益,又能在种植苜蓿中挣钱,增加了农牧民财产性收入。二是统一为国有集体农场职工给予每人每年2500元的养老补贴,增加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按照“谁的土地谁受益”原则,国家、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各项惠农惠牧补贴仍由农牧民享受,增加了农牧民补贴性收入。四是在赛乌素新牧区建设100栋高标准温室,派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优先安排流转农牧户种植无公害蔬菜,统筹解决本地“菜篮子”和农牧民就业问题,增加了农牧民经营性收入。

  为了提升苜蓿草基地的支撑能力,自2008年以来,鄂托克旗累计统筹安排资金4亿多元,着力对赛乌素新牧区进行集中建设,重点对水、电、大型农业机械等基础设施、设备进行配建。共安装了130台美国进口的高效喷灌机,打配机电井95眼,安装配套电潜泵95台套,安装配套增压泵95台,减压启动器102台,远程控制器34套,新建井房95座,泄水井174座;架设高压线输电线路46千米,铺设低压地埋线路52千米,安装变压器72台。投资651.7万元组建作业控制面积1万亩的大型农牧业机械化服务组织7个,配备各类农机具76台套,实现了耕、播、植保、收获全程机械化。与此同时,为保障产业由初级向高端、由单一向多元顺利发展,鄂托克旗大力建设科技支撑、金融保险、产业和信息、市场流通“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新型服务体系。

  有付出必然有回报,有运算当然要有结果。

  土地流转,牧草规模化种植为赛乌素地区农牧民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咱们眼前的这800亩地就是我家的,我2010年以每亩土地一年250元的价格把我家的耕地流转了出去,现在我在苜蓿基地做机械管理员,每个月能领3000块钱的工资,另外我还成立了一个农机服务队,翻地、播种、收割、打捆,这些活也都是我们做,我有7台机器,一年下来每台机器能收入5万元左右。”赛乌素新牧区农民嘎日玛德尔吉告诉笔者。从2009年至今,鄂旗先后从农牧民手中流转耕地11.2万亩,产权制度的示范改革,不仅唤醒了大量沉睡的农村牧区资产,也使1000多名农牧民逐渐从原始农业走出来并转变为苜蓿草基地的产业工人。这些产业工人有自己的土地、有补贴,有工作、有工资,另外企业还为他们上了“五险一金”。

  苜蓿草规模化、集中化种植有效缓解了鄂旗禁休牧期间的饲草料的需求缺口。鄂旗年平均存栏牲畜170万头绵羊单位,每年禁休牧期间和冬春期需要补饲苜蓿青干草10710万公斤,该旗现有苜蓿种植地10万亩,平均亩产苜蓿青干草按800公斤计算,年产苜蓿青干草可达8000万公斤。2011年,鄂旗发生了6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苜蓿青干草有效缓解了旱灾期间全旗牲畜饲草料供给困难问题,使鄂托克旗创造了大旱之年无一头牲畜死亡的奇迹。与此同时,在苜蓿种植的过程中,赛乌素地区的土质和空气质量都逐步得到了改善。

  展望:必是一幅宏图大景

  目前,鄂托克旗苜蓿种植规模已达到10万亩以上,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成规模、五年大跨越的要求,鄂托克旗将继续充分利用光热充足的有利要素,围绕都斯图河流域承压区,重点依靠赛乌素新牧区,大力推进土地整合,统筹配建基础设施,提升装备水平,联动种养加销,提高草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集中打造中国西部优质草业基地。通过走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牧草优势产业,使鄂旗苜蓿草产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养殖-生态的产业链,使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本旗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牧草产业向鄂旗支柱产业方向发展。

  说到未来的计划,鄂托克旗农牧业局局长巴雅尔图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2012年我旗计划新增苜蓿种植5.2万亩,预计到‘十二五’末苜蓿种植将达到30万亩以上。力争紫花苜蓿鲜草产量达到4000-5000公斤/亩、干草产量达到1000-1300公斤/亩,实现产值3.6亿元,种植户每亩增收500元以上!”

  正确的决策,完美的规划,科学的引导,实实在在的资金技术投入,让苜蓿草产业在鄂托克旗扎根壮大。站在苜蓿草基地放眼望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苜蓿草的宏图大景在徐徐展开。

  链接:

  紫花苜蓿原产伊朗,是当今世界分布最广的栽培牧草,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产区在西北、华北、东北、江淮流域。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由于其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素有“牧草之王”之美称。苜蓿的寿命一般是5-10年,在年降雨量250-800毫米、无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区均可种植。喜中性土壤,PH值6-7.5为宜,6.7-7.0最好,成株高达1-1.5米。

  苜蓿的营养价值很高,粗蛋白质、维生素含量很丰富,动物必需的氨基酸含量高,苜蓿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5-26.2%,相当于豆饼的一半,比玉米高1-2倍;赖氨酸含量1.05-1.38%,比玉米高4-5倍。

  苜蓿的产量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管理水平和刈割次数不同,产量差异很大。一般年刈割三茬,亩产鲜草2000-6000公斤,4-5公斤鲜草晒1公斤干草。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鄂托克旗 一种 牧草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