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艾农邦农业食品投融资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粮油网 > 艾格视点 > 正文

中国人视而不见的粮食危机

2012-07-11 12:01:16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点击: 请关注艾格农业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分享到:

有迹象表明,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中国人的一块心病,其特征是,一边是中国粮食丰收,而另一边却是粮食进口的猛增。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顺利实现了“八连增”,今年的夏收也进展顺利。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粮食进口也开始了大幅度增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似乎已经岌岌可危了。

农业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份中国共进口谷物621.6万吨,同比增长377.3%;其中,小麦进口197.6万吨,同比增618.8%;出口10.9万吨,同比降5.9%。玉米进口187.7万吨,去年同期进口仅2.5万吨,同比增长达到令人咂舌的74倍;稻谷和大米进口97.3万吨,同比增17.1%。

一个基本事实是,进入21世纪初,中国粮食自给自足还能达到95%,之后逐渐下滑。虽然去年国内粮食实现了“八连增”,但一些专家估计,如果把大豆、玉米包括在内,核算下来,实际上中国现在粮食的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想想看,作为13亿人的大国,中国粮食缺口达到10%是什么样的结果。

很少有人想到未来的某一年,由于自然灾害,中国粮食产量大幅降低,库存粮食仅够吃几十天甚至几天,那时的中国人该怎么办呢?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出:“有人向我反映,国家粮库存在虚报现象,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下面到底存了多少粮食,建议国家好好查一查!”

之后,媒体调查的结果印证了袁隆平院士的担忧:有的粮库“去年秋天就已清仓了,没有一粒粮食”。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一旦各地粮仓的粮食所剩无几,其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一些专家总以中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城市建设导致耕地不断减少,以及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国人随时面临“吃饭”问题,但真正的原因却是,农民不愿意去生产粮食,因为“种粮比较利益”低。

这些年,政府实行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等鼓励种粮政策,不过由于补助幅度低,而且落实经常不到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例如政府取消了农业税,但农民少缴的那几百元农业税,却由于近几年各种农资费用的大幅上涨抵消。

粮食作为一种政治武器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国政府都对农民种粮实行大量补贴。据美国农业部数据,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占了农民收入的40%,欧盟多国政府补贴也占了农民收入的35%左右,日本对农业的补贴也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而同期的农业产值只有1.1%。在这些国家,农民的收入至少跟城里人差不多。

但是在中国,随着种子、化肥、农机、水费、电费的不断攀升,农民辛苦劳作一年,也只能净挣两三千元,不及进城打工收入的三分之一,比城里人更差了四、五倍。目前中国农村的强壮年劳动力大多进城打工,农民工数量达到2亿多,未来可能还会增加4亿。人们不愿种田,这是未来粮食生产的一大隐患。

这让我们联想起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当时这本书震动了中国和世界,时至今日,全球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引发了世界粮食危机,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由于总产量提高有限,人均消费却持续快速增长,从2000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9年出现粮食求大于供的局面。目前,中国主要通过进口大米、小麦、大豆等来弥补这一缺口。

然而,粮食进口量的猛增已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已造成负面影响。根据中国大豆进口的教训,玉米进口量上去了,恐怕就下不来了。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玉米年进口量可能达到2000万吨,这一数字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将会产生影响。曾经能够与美国比肩的第二大玉米出口国中国,2010年反而累计进口了157万吨玉米。而今来看,玉米进口逐步“常态化”,已成难逆之势。

什么都可以缺少,但粮食不可少。中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重任,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如果我们对粮食危机“故意看不见”,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不仅是中国历朝历代执行者所推崇的政治理念,更是中国当前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人民日报:粮食产后浪费是个大问题

据报道,农业部官员透露,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粮食损失率超过8%,蔬菜损失率则超过20%,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

年损失500亿斤粮食是个什么概念?折算成经济损失,可达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

上述数据已让人触目惊心,加之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正以每年1200万亩的速度减少,已逼近18亿亩“红线”,甚至有突破之趋势,粮食单产的增速也明显减缓,增幅趋于变小,我国粮食产后损失的严重性和节约粮食的紧迫性显而易见。

现实是,我们每年都要三令五申耕地保护政策,也在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并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对粮食产后的保存和流通环节的损失及浪费却明显重视不够。实际上,减少粮食产后损失、节约粮食,无疑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另一重要抓手。所以,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必须开源节流并举,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粮食减损。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其实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有据可查的是,发达国家粮食产后损失率一般在3%以下,发展中国家在5%左右,我国则高于5%,其中农民家庭储粮损失高达8%。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储藏、保鲜和干制设施,无疑将有力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产后损失,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

但这也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与加大仓储设施投入、重视农户储粮的技术开发及指导同样重要的是,相关方面必须提高整个粮食行业的管理水平,加速粮食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设,将粮食储藏工作纳入更加规范的轨道,进一步树立绿色生态储粮理念,走“生态储粮”、“绿色储粮”之路。

减少粮食浪费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全民参与爱粮、节粮,应当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人民日报海外版:五百亿斤粮食耗损太可惜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日前透露,“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粮食损失率超过8%,蔬菜损失率则是超过20%,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据专家推算,中国每年农产品损失折合经济损失超3000亿元,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产出。为此,今年中央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储藏、保鲜和干制设施,以减少产后损失。

那么,年损失500亿斤粮食又是个什么概念呢?据报道,有着“中华大粮仓”之称的黑龙江垦区,去年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总产达407.4亿斤,可为全国1.2亿人提供一年口粮。年损失500亿斤粮食,意味着每年约有一个多黑龙江垦区的粮食产量、1.47亿人的口粮消耗于无形,损失可谓触目惊心。足以引起警醒的另一个数据是:发达国家的粮食损失率一般在3%以下,发展中国家一般在5%左右,而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平均却在8%左右。

如此高的粮食损失量和损失率,恐怕不仅仅是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的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而储藏不当所致。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和农户自储三级粮食储备制度。有专家因此分析,导致我国粮食损失严重的因素有三:一是农户自储损失;二是地方储备仓房年久失修造成损失;三是粮食运输过程的损失浪费较高。因此,要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恐怕得多管齐下。

而要多管齐下,首先应将粮食安全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俗话说,“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天下粮仓”是否丰盈,影响着“国人厨房”是否丰盛。粮食充足,国家才能提升防灾抗灾能力,百姓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会稳定太平。虽然截至去年,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八连增”,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国粮食进口也开始大幅增长,口粮安全暗藏危机。这一方面是因为,粮食加工业等行业对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我国粮食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减少损耗就是增产增供,相当于开发“无形粮田”。而要真正减损,仅靠中央用来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的5亿元专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真正的粮食损失大户,恐怕是粮食系统某些负责地方储备和粮食运输的单位和人员,他们责任意识淡薄,对粮食产后损失不重视,或豢养了“硕鼠”……对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针对粮食保管、储运的评估和问责机制,彻底查一查每年损失的500亿斤粮食中,究竟有多少损失是因为失职、渎职甚至腐败造成的。

据报道,我国耕地面积正以每年1200万亩的速度减少,快速向18亿亩“红线”逼近,加之未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还有可能提高,潜伏的粮食危机不容忽视。为保障口粮安全,在加大投入,改善粮食储藏、保鲜和干制设施的同时,严惩在粮食损失问题上的失职和腐败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来自:中国粮油信息网)

For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艾格农业数据库
艾格农业报告:数十种常规报告,上百份专项报告,帮助您了解农业产业,预测价格趋势。
详细常规报告请点击:http://product.cnagri.com/chanpin.html
详细专项报告请点击:http://product.cnagri.com/baogao.html
免责声明: 本网内容部分来源于互联网转载,所述内容观点、版权及图片内容与艾格农业无关,如其他问题,我们会第一时间积极配合并协助删除处理!
本文标签: 中国人 视而不见 粮食

客户服务

联系人:傅真真
电 话:8610 64403086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zhenzhen.fu@boabc.com
 
农业报告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