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农业报告数据搜索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食品网 > 食品信息 > 蔬菜 > 正文

浙江义乌:一位菜农与他的一份“菜情”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点击:

  按市价计算,一亩粮食地收益不到2000元,一亩大白菜地收益可达5000元。对于上溪镇寺口陈村菜农贾光华来说,人要生存,生活的选择题人人都会做,他也不例外。然而,对于种菜,贾光华比别人多了一份“菜情”。

  快乐伴着忧伤

  故事还得从1984年开始说起。那一年,迫于养家糊口的需要,贾光华开始种植辣椒、茄子、蚕豆等农作物。别看只有一、二亩土地,种起菜来并非一件省心事。除了父亲时常跑到地里帮忙外,母亲也会抽空过来料理。

  那时,不管酷暑或严寒,贾光华呆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田间地头:除草、绑蔓、浇水、施肥。有时甚至吃个午饭都要端着饭碗从家里走到田间。一厘米、二厘米、三厘米……看着自己种的菜一天天成长,贾光华觉得吃饭、睡觉都特别香。

  快乐总是伴随着忧伤。尽管享受着种菜乐趣,但一到蔬菜上市时节,贾光华又陷入另一种“哀愁”。刚刚开始种菜那些年,贾光华每天自己骑着自行车,载着几十公斤重的菜,从上溪到当时城里最早的绣湖菜市场“摆地摊”。在他印象中,最多一次运载了100公斤,行进过程分外艰辛。每当要运输更多数量的菜时,他就和村里的三、四户菜农一起租辆“三轮卡”,运费为每包蔬菜1元。

  就这样,贾光华用自行车运了四五年菜,用三轮卡、拖拉机运了六七年,直到2005年买上了货运小汽车。

  引进优质菜品

  提起种菜生涯的转折点,现今已是寺口陈村蔬菜协会会长的贾光华说,大致在2007年,整个村子种菜的农户开始渐渐多起来。从20多年前的20户发展到当时的70余户。也就是在那年,村里成立了蔬菜协会,开始邀请农业专家搞起了“蔬菜课堂”,教授村民如何既能种出“放心菜”又能提高生产效益。同时,村民自身开始大规模引进种植优质品种。

  贾光华也是“引领人”之一。2006年,他像往常一样到农贸市场自产自销区卖蒲瓜。偶然间,他发现身边同行的蒲瓜销路一直不错,而自己种的蒲瓜销路并不是那么理想。经过一系列旁敲侧击式的询问,贾光华得知问题出在了品种方面。可对方只提供种子的来源是金华,更具体的信息一点儿也不愿透露。

  于是,他便一个人跑到金华各大种子店,寻找合适的种苗。第一次找来的台湾品种种出来后,虽然果形相似,产量也较高,但销量还是不那么理想。2007年,贾光华第二次去金华寻找种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找来的广西品种,就是2006年时看到的销量很好的那个品种。村民看到了效益,纷纷通过贾光华的关系,联系了上溪吴店种子店要求帮忙代购。

  制作蔬菜“身份证”

  “以前不像现在这样,任何季节都有你想吃的蔬菜。”贾光华说,所以时令菜价格比较贵。“现在村里种的蔬菜样式多样,并且每一个季节都有。”目前,寺口陈村的蔬菜主要满足城区市民的需要,一部分也销往东阳、新昌等地。菜农平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最多的有六七万元。

  为了提升寺口陈村蔬菜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去年村里以协会名义注册了“绿安康”商标。下一步,协会将把优质蔬菜进行分类,贴上注册商标再拿到市场上卖,以期提高蔬菜的种植效益和品质。贾光华还表示,他们将计划建立追溯机制,给蔬菜制作“身份证”。“到时候,只要报上编码,菜出自谁家就非常清楚了。”

  原先一部分退出了“菜场”的菜农也曾劝贾光华另谋职业,找份相对轻松、收入差不多的工作。然而,在贾光华看来,种菜的过程就像哺育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份情,一份倾注了自己二十多年感情的工作。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浙江义乌 一位 菜农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