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农业报告数据搜索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食品网 > 食品信息 > 蔬菜 > 正文

蔬菜产销何日实现高效对接(图)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点击:

  菜农从菜地里种出来的时令蔬菜几毛钱一斤,到消费者手中动辄两三元一斤,菜农感叹没赚头,市民直叹吃不起。究竟是什么制约了蔬菜产销两级的不平衡?为此,记者耗费将近一个月,深入田间地头菜农家中、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蔬菜超市等地,进行实地调查采访,试图揭示蔬菜价格背后的利益链条,破解“农民卖难,市民买难”这一奇特现象。

  不一样的菜农

  8月29日清晨6时许,市城区很多市民都还沉浸在睡梦之中,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柳叶湖街道靳家湾村52岁的菜农黄加富早就起床,在菜地里忙碌了将近一个小时,他正在采摘带着露水的黄瓜,采摘完后,又按照形状曲直进行简单分拣,码得整整齐齐,合着爱人采摘的苦瓜、南瓜,装了满满一三轮车运往甘露寺大市场销售。当天,夫妻俩采摘了500斤蔬菜,卖了300元钱,除去种菜的成本,给市场交的5元钱进场费,三轮车的油钱10元,两个人一天的纯收入不到200元。

  “种菜是个苦力活儿,我和爱人种了20多年了。每天都是早起晚睡,一年的休息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个月。可这样辛苦到头,两个人7亩菜地的收入也就2万元左右,遇到蔬菜滞销,本都难得收回。难怪我的两个儿子情愿当泥瓦匠,也不愿意跟着我们种菜。”黄加富的话,正是我市目前很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菜农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甘露寺大市场的流动摊点,一块油布撑起十来平米的简易棚,棚里放两个小凳,外面摆几个塑料筐,筐里按品相分类放好黄瓜、大白菜、冬瓜等,这是农民吴金科位于甘露寺蔬菜批发市场里的简易菜摊。吴金科也是柳叶湖靳家湾村人,今年,他和妻子告别了20多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菜生涯,到甘露寺大市场做起了小菜贩。他收购菜农从菜地里采摘来的新鲜蔬菜或者批发菜贩的菜,再批发兼零售,从中赚取利润。夫妻俩每天的工作时间从晚上11时到第二天上午11时,整整12个小时。“尽管这是小本生意,但却比种菜轻松,收入也比种菜好一点。去年我们两人种了10亩地,一年只有2万多元的收入,供孩子读书和家庭开支都蛮紧张。今年还不到一年时间,也有将近3万元收入,卖菜还是比种菜划算一些。”谈起不当菜农当菜贩的感受,吴金科对自己的转型还比较满意。

  在相距十公里之外的武陵区芦荻山乡石公庙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临近中午,10多名农村妇女还在菜园里忙活,扯草的扯草,打枝的打枝,她们都是在帮市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理菜园。“我们以前就是菜农,去年按照500元/亩的价格把菜地租给公司种菜了,现在公司请我们在菜地里帮他们种菜,每个月1500元的工资。虽然一年的收入比自己种菜还是低了点,但不用担心蔬菜滞销,也没那么辛苦,还是划算些。”菜农王大姐一边忙活,一边跟记者唠嗑。而在菜园的另外一头,挖土机正在田地里轰鸣,20多个男子正在打整田地,他们也是田园公司请来的当地农民,他们的收入比妇女稍微高一些,但每天也不足100元,不过大家看起来兴致都不错,原因是用这种现代化手段种菜还是头一回,感到格外新鲜。据了解,去年12月,市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该村租用了300亩田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这些菜农虽然做的是和过去同样的事,但拿的却是稳稳当当的工资。

  菜价为什么这么贵

  不一样的菜农,折射出的却是同一个信息:种菜是个辛苦活儿,还要担当很大的风险,收入也不高,传统菜农都不乐意像过去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菜。虽然菜农地里出来的菜价格很便宜,但市民买菜的价格却不便宜,动不动就两三块一斤。就拿菜农黄加富当天卖到市场上的菜来说,他的黄瓜才1.6元/公斤,但当天超市的价格却达到3.6元/公斤,红辣椒从菜农手中出来1.0元/公斤,到超市里就变成4元/公斤;豆角1.4元/公斤,到市场上就是4元/公斤;大白菜是从湖北运过来的,批发价1.6元/公斤,而超市里的价格却是6元/公斤。菜农手中很不值钱的蔬菜为何到了消费者手中就翻了几倍?记者为此展开了调查。

  市价格监测中心负责人介绍,一般来说,蔬菜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采摘、运输、批发、零售等四个环节。大部分蔬菜尤其是外地蔬菜,要经过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才能到零售商手中,少则三个环节,多则有五个环节。这样往往批发价格只有2元/公斤的蔬菜最后到消费者身上就到了4至6元/公斤。蔬菜价格上涨,而菜农没受到多大益,主要是中间环节太多,流通成本增加。同时,蔬菜种植成本、人工、运输成本增加,受天气、全国性游资炒作大气候的影响等各方面原因,导致蔬菜价格上涨。

  8月30日,在甘露寺本地菜蔬菜批发市场,记者看到数十辆装满豆角、茄子、丝瓜、苦瓜、辣椒等时令蔬菜的机动三轮车排着队,等待一级批发商过来收菜。这些菜贩把菜低价收购后,再批发给各农贸市场的零售菜贩,有的还批发到县城、县城再批发至乡镇,这样菜价就一级一级地涨起来了。菜农曾先生介绍说,他家就在东江乡白龙村,直接去地里拉豆角才6毛多钱一斤,送过来能多卖1毛钱。当天,他带着6岁多的孙子过来卖菜,为了将豆角卖到8毛钱一斤,他硬是从早上8时等到11时,其间经历了10多个单位食堂、餐馆老板和菜贩。

  在外地菜批发市场,4大车从湖北运过来的大白菜还等着二级菜贩过来批发,批发价格是7毛一斤。记者试图和老板攀谈,但老板就是不愿多说一句话,原因就是这4车大白菜他亏了上万元。旁边的司机刘先生见记者很执着,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正常来算,从湖北运送过来的大白菜,加上油费、人工费、车辆耗损保险费,进批发市场还要交卸车费、摊位费等,再加上大白菜大约十分之一的耗损,价格至少要批发1元钱才不亏。零售商批发后摆摊再卖,加上人工费、包装费、卫生费、摊位费等,零售价摇身一变就到了3块钱,价格是菜农手中的4倍。为什么批发商亏本也要卖呢?原因就是大白菜储存时间不长,批发商必须快速脱手,卖到一分钱是一分,否则就烂在车上了。

  很多市民感觉,超市的蔬菜大都比农贸市场的贵。这是为什么呢?经常给超市供应蔬菜的马先生认为:超市的蔬菜要求一个好的卖相,看着要新鲜,色泽要好看,和菜市场相比,除了缴纳进场费,还要增加分拣清洗包装的人工费,促销、特价、处理剩菜的费用也得分摊到菜价上。这样就从很多环节增加了蔬菜的成本,价格自然比普通菜市场贵了。

  有机蔬菜 让梦不再遥远

  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白鹤山乡郑家河村的郑太有机蔬菜农场,这里的蔬菜价格更是让市民直呼吃不起。就算是上门采摘,蔬菜价格也是市场价格的两倍以上。8月31日,记者在市城区青阳阁农贸市场的郑太有机蔬菜专柜,发现这里的黄瓜、韭菜等都是8元/公斤,高出市场价格的3倍多。“我们的蔬菜是有机蔬菜,有19个品种通过了认证,在种植过程中没施用一滴农药,也没有使用化肥,全部施用的是有机肥。蔬菜价格虽然比市场上高一些,但70%都花费到人力成本上了,我们根本没赚到钱。”尽管价格比普通蔬菜高,但农场负责人李发明还是感叹亏不起。

  郑太有机蔬菜农场主要是从事有机蔬菜、有机瓜果、有机水稻、水生湘莲的种植及相关科学研究。计划投资3000万元,通过5年时间,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有机蔬菜生产、加工、科研及观光休闲农业基地。2010年10月,基地流转土地1200亩,整合国土整理项目600多万元,进行土地平整。现已建成蔬菜基地800余亩,其中钢架大棚蔬菜40亩,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10盏,引进优质蔬菜、瓜果品种30余个,解决当地400多农民就业问题。

  经历了种菜、卖菜、炒菜三个环节,李发明直言:“种菜的不如卖菜的,卖菜的不如炒菜的。要不是我有‘壹德壹’这个餐饮实体做依托,我的有机蔬菜农场早就关门了。我是把有机蔬菜当成一种信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蔬菜的种植方式,回归自然,让老百姓都吃到有机菜。这是具有强烈事业心,对有机农业有着执着追求的人才有可能实现的理想。”目前,该农场已经投入蔬菜种植的有200多亩,以后还准备逐步建立水生蔬菜、鱼塘、草莓园、葡萄园,农产品加工等,共80多个项目,光蔬菜就有30多个品种。“吃有机蔬菜的不一定是有钱人,但一定是有健康理念的人。”尽管目前的状态不是很理想,但李发明还是计划通过借助柳叶湖的旅游观光休闲吸引市民自采、开店转化销售、部分蔬菜出口国外,农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销售措施,抓好质量和品牌建设,实现自己的有机蔬菜梦。

  在武陵区芦荻山乡市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徐泽喜也在筹划着他的有机蔬菜梦。“我们公司目前已经建立起3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公司研发出克隆技术对蔬菜种苗进行扩繁,让蔬菜苗天生具有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不用打农药,从源头上就可保证‘有机’。”目前,公司生产的蔬菜全都是无公害蔬菜,但要想种出完全符合要求的有机蔬菜来,徐泽喜觉得还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公司计划用2至3年时间,对基地的土壤、空气、水等进行改良,建立青蛙等动物的生物通道,用生物链之间的相克原理对蔬菜病虫害进行灭杀,逐步达到有机蔬菜的生产标准。在市场营销方面,公司计划直接面对社区设立销售网点,建社区便民菜店,同时建立电话、网络销售系统,把蔬菜加工成快餐配送上门。“我要让老百姓一个电话,就能吃上我们田园公司的平价有机蔬菜。”徐泽喜踌躇满志。公司目前已经投入了500多万元用于基地和研究所的建设,同时,公司还获得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武陵区蔬菜办、水利局、农开办、交通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相继投入800多万元涉农资金,开沟修路建大棚,一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农民卖难、市民买贵正逐步改善

  近年来,政府一直将市民的“菜篮子”当作重要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不失时机调整农业结构,蔬菜生产迅速步入快车道。数字统计,2011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60万亩,年产量达到400万吨,较上年增长6.7%,总产值40亿元,较上年增长6.8%。全市初步形成了沅澧水流域平原旱作蔬菜种植区、洞庭湖湿地水生蔬菜种植区、武陵山脉夏秋露地高山蔬菜种植区、野生特种蔬菜种植区、城郊专业菜地五大特色种植区域。蔬菜产品已认证95个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津市白衣藠头、汉寿县月明潭有机蔬菜填补我市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机蔬菜空白。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市蔬菜产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市蔬菜办负责人李森介绍,我市蔬菜产业化已现雏型,但层级较低。在蔬菜种植上,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种植为主,现有的蔬菜基地规模,品种集约化程度不高,各家各户常常你种你的、我种我的,基地规模效应很难发挥。在蔬菜加工上,加工能力明显滞后,加工鲜菜仅为蔬菜总产量的9.2%,加工产值仅为蔬菜产业总产值的22.48%,并且不少加工企业尚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生产阶段,像生产盐渍辣椒、盐渍酸菜一类的初级加工企业随处可见,而生产富民桥榨菜、岩下荣祺藠头、鲁胡子辣椒这类终端产品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偏少。此外,营销方式也比较单一,过分依赖农贸市场和合作组织,对网上销售、物流配送、农超对接等现代销售方式探索不够,菜农增收步子比较缓慢。

  李森还介绍,蔬菜“农民卖难”、“市民买贵”,这是目前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而提高蔬菜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是解决“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这两难命题关键所在。为提高菜农收入,政府及菜农都要想办法拓展市场,扩大蔬菜外销市场份额。要着眼长远,扶持发展现代蔬菜流通业;要加快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和流通大户,通过这些新型市场竞争主体,把千家万户的菜农组织起来,共同拓展省内外市场,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为了让消费者吃上平价蔬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推行产销对接,扩大订单生产,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大胆尝试网上交易、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手段,拓展蔬菜营销空间,并注重运用市场需求、价格行情等信息指导蔬菜生产与销售。重点建好常德市蔬菜网上交易通道,实现市级网与大型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组织的互联互通,力争5年内蔬菜网上交易量占到外销量的50%。搭建系统全面的预警调控平台,建立蔬菜储备制度,根据消费需求和季节变化,调整对蔬菜的储备量,确保重要蔬菜品种5至7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确保供货市场平稳安全,防止因供不应求带来的价格波动。最后,还要提升蔬菜贮存能力,在2015年前,我市将新建蔬菜冷库20个,其中1万吨以上的大型冷库2个以上,以应对市场不确定因素或突发性事件引起的市场波动。

  “菜农种菜的时候不要跟风,看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要了解市场动态、趋势,学会‘抱团’,尽量参加合作社、互助组等经济组织;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菜农的支持力度,对蔬菜实行‘最低保护价’,或者像稻谷油菜一样发放蔬菜补贴,提高农民种菜的积极性,只有菜农的种菜积极性高了,市场供应充足了,市民餐桌上的菜篮子才会真正轻松起来!”柳叶湖农村工作局副局长吴泽群这样建议。

  记者期望,通过政府、菜农、企业等各方面的努力,我市的蔬菜产业能尽快走出“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的怪圈,架起菜农和消费者之间的价格天平,真正实现菜农和消费者的双赢。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蔬菜 产销 何日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