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农业报告数据搜索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食品网 > 食品信息 > 蔬菜 > 正文

四川攀枝花:农超对接让菜农直面市场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点击:

  8月17日清晨,夜雨过后的仁和区平地镇白拉古村,空气里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早晨7点,白拉古村的庄稼地里一片繁忙,当地村民有的戴着草帽、有的披着雨衣、有的赤膊上阵,忙着在田地里采摘新鲜蔬菜

  “‘农超对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新鲜蔬菜,采摘完毕就要通过专业合作社马上装运上车,送往华联超市采购中心,当天晚上就能在超市上架销售了。”白拉古村村民高国文笑着对记者说。

  降低门槛农民直面市场

  高国文所说的专业合作社叫攀枝花有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刚成立时只有十几户农户加入,现在已经发展到310多户。

  据高国文介绍,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开始向超市供货,但当时的发展规模一直偏小,再加上超市都对“农超对接”设置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农民专业合作社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即社员在100户以上、有独立的会计核算、符合超市需求的基本生产能力和规模等。

  此外,有意参加“农超对接”的专业合作组织还需向超市缴纳进场费、条码费、赞助费等各种费用。这些费用摊到农户身上,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超市虽然与农户签订的是半个月的账期合同,但却设置了较长的结算账期,农户拿到钱往往需要1个多月的时间,很多农户因此对参加“农超对接”的积极性并不高。

  “现在好了,账期和实际拿到钱的时间都限定在7天内,大家觉得很稳定可靠,都愿意与超市合作了。”高国文笑着对记者说。

  从2009年至今,攀枝花市大力推动“农超对接”平台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农超对接”的措施,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向“农超对接”超市推荐有资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与超市签订供货协议后,即可向超市长期供货。而最初合作社向超市缴纳的进场费、条码费等费用现已免除,且运输蔬菜产生的成本由超市承担。这样不仅让农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也让超市有了充足的货源,实现了农户与超市双赢。

  “以前自己单家独户拉出去卖菜,市场窄、需求量小,一年最多卖三、四万元,人还累得不成样。”正在地里采摘四季豆的李长早跟记者作了个比较,今年他种了5亩多蔬菜,通过“农超对接”,目前大概卖了八、九万块钱,剩下的估计还能卖个万把块钱。

  据了解,去年,攀枝花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84个,实有成员2万户,带动农户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的覆盖面约占攀枝花市农户总数的15%。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与超市合作的纽带。

  按单种植农户轻松挣钱

  “农超对接”是近几年才在攀枝花市兴起的农产品销售新模式,农户对这一新模式从怀疑到支持,再到踊跃加入,这其中也包含着农户对“农超对接”的新认知。

  “在实行‘农超对接’前,农户都是各自为阵,有的自己把蔬菜拿到市场销售,有的则直接销售给蔬菜商贩,而后者逐渐成为农户的重要销售对象。”高国文对记者说。

  据高国文的兄弟高国成介绍,实行“农超对接”前,每到收获的季节,农户一大早就要起来摘菜,中午再把采摘的蔬菜搬回家堆放,然后等到第二天凌晨2点钟才能把蔬菜运到平地菜市场等候商贩挑选。

  由于商贩收购能力有限,农户为了让自己的蔬菜尽早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不得不更早地去等候商贩。有的农户甚至辗转几个农贸市场,努力将蔬菜“脱手”,这样卖一次菜差不多要用3天的时间。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农户的蔬菜因为商贩不收购,无奈地将蔬菜拉回家,眼巴巴看着蔬菜腐烂变质,最后不得不把烂菜当做肥料还田。

  同时,农户所得到的市场信息有限,有的商贩会利用农户的这一弱点,故意压低菜价,让很多农户利益受损。

  “现在我们只需把菜从地里采摘好,然后统一交给合作社就可以了。还是‘农超对接’好,省时省事又省力,农民收入也大大增加。”高国成笑着说,以前农户卖菜还要自己承担运输费用等,现在这些费用少了,农户更轻松了,赚钱也更多了。

  实行“农超对接”后,农户不用担心“菜贱伤农”,超市需要什么,农户就种植什么,这样避免了农户盲目种植而导致蔬菜卖不出去的问题。“在超市下订单后,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种植的蔬菜种类。”高国文对记者说。

  高国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平地菜市场的商贩一天收购的蔬菜顶多上千斤,而且这样的收购量还很少见。现在超市来地里直接收购,多则上吨,少则也有上千斤,而且价格与市场价格差不了多少,这样农户更有赚头。

  在有良种植专业合作社收购点,摆放着农户刚从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有茄子、黄瓜、小南瓜、四季豆、西红柿……收购人员一一将蔬菜过秤,算好钱,并记下账。

  薄利多销超市赚足人气

  市区一大型超市,每到周末,人头攒动。在蔬菜销售处,记者看到市民们正在争相挑选鲜嫩实惠的蔬菜。

  豇豆1.38元/斤、四季豆特价0.98元/斤。同样是这两种蔬菜,记者走访了市区几家菜市场后得知,价格均在每斤2元左右。

  “超市的蔬菜新鲜、价格又便宜,而且还有质量保障。”家住炳草岗的王奶奶在超市内一边挑选鲜嫩的四季豆,一边对记者说。

  据市区一大型超市采购总监李志文介绍,该超市销售的蔬菜80%来自攀枝花本地。其中,40%为大宗需求菜品,如白萝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种类,由超市直接从田间地头购入;另外40%为需求量不大的菜品,如小葱、仔姜等,这类蔬菜由超市从农贸市场商贩手里购入。“自从参与‘农超对接’后,我们超市的蔬菜净销售额均提高40%左右,蔬菜营业额也大大增加。”李志文对记者说。

  “刚开始,我们对政府实施的‘农超对接’模式持观望态度,不敢也不愿完全放开与农户的合作。”李志文说,超市通过设置过高的门槛,向有对接意向的农民流通合作组织收取进场费、条码费、赞助费等各种费用,设置较长的结算账期,影响了“农超对接”作用的发挥。

  在了解了这种尴尬局面后,攀枝花市积极出面协调,在农户和超市之间搭建平台,多渠道为双方提供彼此的需求信息,以更好实现对接。

  从“农超对接”中尝到甜头的不只是农户,超市同样尝到了甜头。从2012年初,市区大型超市开始与有良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了对接关系。“农超对接”后,超市蔬菜更新鲜了,品种也更齐全了,人流量更大了,营业额提升了,口碑也更好了,无形中提升了超市的竞争力。李志文坦言,“农超对接”模式很好,从目前情况看,这种模式的确实现了超市、农户、消费者的共赢,但其中还有很多环节需要探索。

  系列探索扩大对接层面

  “农超对接”实现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参与的三方合作。

  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农超对接”如何扩大辐射面,实现农户的“致富梦”?对此,攀枝花市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扶持大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深化‘农超对接’的关键。”市商务和粮食局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卞英杰说,超市首选的合作对象是有实力且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的大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此,政府应加快孵化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大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依托大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打造农产品品牌。

  攀枝花市自2008年开展“农超对接”工作试点以来,通过商务、农业部门搭建对接平台,组织全国性大型连锁超市、各片区区域性连锁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积极推动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的产销链条。

  同时,攀枝花市相关零售企业也在努力拓展“农超对接”的辐射面,这些企业利用已有的“农超对接”资源,多次开展专题活动,为本地农户拓宽销售渠道。相关部门为解决农户技术匮乏等问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运用农业先进种植技术,提高农户的种植效率;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请资金、补助,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通行费用给予减免等激励政策;积极牵线搭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力促本地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大胆走出去与外地超市合作等。

  截至目前,攀枝花市共有东成、北京华联、沃尔玛等5家规模较大超市与17个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专合组织实现“农超对接”,基地总占地4500亩,主要品种以蔬菜、水果为主。

  卞英杰说,实行“农超对接”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现在仍处在探索阶段。“农超对接”让企业与农户实现了双赢,这样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应不断完善、创新。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四川 攀枝花 对接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