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食品网 > 食品信息 > 茶叶 > 正文

名山:“一叶之轻”撬起县域经济发展的杠杆

2012-05-01 14:05:34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在名山县,茶叶以“一叶之轻”撬起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杠杆。

    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名山县蒙顶山五峰之间种下七株茶树,开启了人工种植茶树的先河,从此名山人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26万名山人相信,蒙顶山茶既是大自然对名山的馈赠,也是先人留给名山的珍贵文化遗产,壮大茶叶产业是名山发展县域经济的理性选择。

    在历史的长河中,蒙顶山茶经历了辉煌,也有过低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发展茶叶生产,在茶树品种的开发利用、茶园建设、茶叶加工技术、茶叶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名山茶产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近年来,名山县委、县政府通过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服务茶产业基础工作,构建产业发展平台,认真组织实施建设好“一城”--中国茶城、打造“一山”--蒙顶山、壮大“一业”--茶产业、做强“一园”--生态科技工业园区、融入“一圈”--成都经济圈等五大战略重点,全力打造“蒙顶山茶”品牌。

    产业发展篇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那是蒙顶山茶鼎盛之时,从那一年起,蒙顶山茶岁岁进贡,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所推崇。

    在此后一段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全国各地茶产业的发展,蒙顶山茶略显沉寂。到了1949年至2009年,蒙顶山茶终于再现发展的辉煌。

    恢复发展阶段(1949--1978)

    时间回到1949年,当时名山县全县种茶面积仅6768亩,产量296.5吨,产值14.83万元。

    其时,名山县为了恢复茶叶生产,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积极帮助茶农开荒种茶。1950年,宣布边茶免税,细茶上税5%,并在城厢、新店、马岭等六个乡镇建立了细茶市场,允许商贩自由买卖。次年,又成立了国营购销机构,以合理价格收购茶叶。1952年,茶农从土地改革中获得经营自主权后,在生产逐渐恢复的基础上,垦荒播种,更新老茶树。四年时间内,垦荒种茶1230亩。因此,到1957年,全县种茶面积扩大到9102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16.91万斤。

    但是,由于自然灾害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到1961年,名山县茶园面积又缩减到6000亩。在此期间,名山县委、县政府按照毛泽东主席关于“蒙山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的指示,组织人员上蒙顶山开荒种茶,两年开荒1129亩,并恢复了蒙顶甘露、石花、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传统名茶的生产。

    到1972年,名山县在“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去面发展”的方针中,结合农田建设,开辟新式茶园,改造衰老茶地,先后建成“集中连片、等高种植”茶园8329亩。同时,开办多个茶场并创建国营茶厂,还在各产茶区配备专职辅导员,向茶农传授科学种茶和茶园管理知识。

    不到三年时间,名山县就改变了上世纪60年代茶产业的落后面貌。到1977年,全县边茶、细茶的总产量达到138.53万斤。

    这一时期,茶叶科技也在不断发展。1951年,蒙顶山永兴寺设立西康省茶叶试验站,茶叶科研人员徐廷军等人首次建成了茶树良种园,在蒙顶山茶树中选出20多个优良单株进行培育。1957年,名山县农业局设置茶技组,1964年改为茶技站,从事全县茶叶技术推广指导工作。

    奋进跨越阶段(1979--2009)

    特点一:大量无粮乡镇无粮村涌现 

    1979年以后,名山县茶叶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茶园面积增长、种茶技术铺开,茶叶加工生产、茶叶品质等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

    2008年,名山县茶园发展到26.1万亩,茶叶实现总产3620万公斤,产值达73922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987.6万公斤,产值为49382万元。

    在全县20个乡镇中,茶园面积达万亩以上的有14个。仅茶叶一项就为农民带来人均纯收入194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的49﹪;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2%,茶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23﹪;全县87%以上农户种茶,98%的农村人口参与茶叶产业链。

    随着茶农从茶产业中获得不菲的收入,一大批无粮乡镇、无粮村开始涌现。如今,名山县茶园总面积和农村人均拥有茶园面积在全国产茶县中均居第一,茶园单产、茶叶总产、茶叶产值、茶树良种繁育、良种化比例、机械化采摘和加工量均为中国县级序列排名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绿茶第一县。

    除此外,名山已创建成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茶叶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国家星火计划优质茶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四川省名优茶示范基地县以及四川省“南茶北草工程”蒙顶山茶项目中心区。

    特点二:茶树良种化率提高 

    目前,名山县茶树良种化率达92%,茶树良种培育成绩斐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名山县茶叶科技人员选育出了蒙山9、11、16、23号等蒙山系列省级良种。近几年,又选育出名山白毫131、名山早311、名山特早芽213等省级茶树良种,全县选育的省级茶树良种达7个。2005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名山白毫131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成为四川省选育出的第二个国家级茶树良种。

    随着茶树良种繁育规模和水平的提高,名山县每年可繁育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5亿株,占全省无性系良种茶苗生产的90%以上,并销往云、贵、渝、鄂等省市。名山已成为全国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之一,该县茅河乡香水村更发展成为全国茶苗第一村。

    今后,名山县还将以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为依托,按茶树区域引种试验规范,进一步推广适应本地种植的国家级、省级优良绿茶茶树品种,对达到一定经济年限的茶园逐年更新换种。

    特点三:蒙顶山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1年12月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原产地域保护办公室发布第35号公告,批准蒙顶山茶原产地域产品实行保护。

    同月1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北京召开了蒙顶山茶实施原产地域保护新闻发布会。那一天,正是中国加入WTO之日,名山人相信,终有一天蒙顶山茶将走向世界。

    当时同一批次入选原产地保护的还有西湖龙井,形成了东有“龙井”,西有“蒙顶山茶”之势。自从蒙顶山茶获得原产地保护后,就不断有商家冲着原产地域保护这个品牌来名山洽谈茶产业开发事宜。如今,原产地域保护现已更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3年,“蒙顶山茶”证明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随着证明商标注册成功,名山县又制定和完善了蒙顶山茶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蒙山茶》国家标准(GB18665—2002)颁布实施,四川茶叶检测中心在名山建成并投入运行。

    如今,在蒙顶山茶五大品系中,有17家企业、69个茶叶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家企业、25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家企业、2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

    特点四:茶叶加工企业逐渐形成规模

    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龙头企业。

    近年来,名山县加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正大集团、三江公司、大渡河造林局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茶产业,兴建茶叶加工企业,延长茶业产业链。

    如今,名山县茶叶加工营销企业已逐渐形成规模。通过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全县省、市、县级龙头企业达17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两家。全县获得QS认证的茶企业有46家。目前,全县已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的种类齐全、加工精细、有不同生产经营规模和不同产品经营层次的产业格局。

    为培育壮大茶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名山县于2008年3月初举办首届“茶业十强”企业评选活动。当月30日,首届“茶业十强”企业评选结果尘埃落定。四川省茗山茶业有限公司、名山正大茶叶有限公司、雅安市名山县西藏朗赛茶厂、名山县跃华茶厂、四川蒙顶山味独珍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省名山县禹贡蒙山茶叶有限公司、四川省名山县宏宇蕾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名山县皇茗园茶厂、名山县蜀名茶厂、名山县敦蒙茶厂等十家茶业企业,经过经营资质、生产规模、带动能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市场影响力等五个方面的综合评定,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

    对获得命名的“茶业十强”企业产品,名山县在项目申报、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和扶持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塑造和打响蒙顶山茶品牌。据悉,名山县“茶业十强”评比活动,将每两年评比一次,实行动态管理。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带动下,名山县委、县政府还组织了一大批企业走出雅安,走出四川,走出西部,进入沿海地区搞茶叶推介,参加各种茶叶博览会,提高“蒙顶山茶”品牌影响力,帮助企业拓展了市场占有率。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名山县探索并狠抓茶叶科技示范专家大院建设,聘请川农大茶学专家担任首席专家,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人物见证篇

    茶农、科技人员、茶文化专家、茶企老总、茶业管理部门负责人……60年来,他们是默默无闻推动蒙顶山茶发展的人,他们,就是近代蒙顶山茶发展史的书写者。

    企业家张跃华--“酸甜苦辣,啥子都有!”

    作为土生土长的名山人,张跃华是与蒙顶山茶一起成长起来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张跃华就随父辈一起采茶、做茶。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跃华与人合办茶厂,但效果并不理想:“一度陷入困境,每年的利润大概4000元左右,产量不足20000斤。”两年后,他与合伙人解散,开始单干。

    那是1997年,张跃华借了一些钱,买了一台烘干机,两台揉捻机,还有两台平炒锅,又开始做茶。当年,生产了2.25万公斤茶,比合伙时翻了一番。当时的工人只有4名,加上张跃华和他妻子,全厂就6个人。

    那时并没有固定的经销商,销售,就靠张跃华和妻子用背篓背茶去市场上卖。茶厂没有车,夫妻俩要走一段长路,才能搭上开往名山县城的班车。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张跃华还是在次年将厂房扩建了40余平方米,增添了设备。不过,随着产量的提高,鲜叶收购所需的现金量也大了。“那段日子我非常愁闷。”张跃华回忆说,“好在茶农们给了我很大支持,他们相信我,赊茶给我,允许我有了钱再支付。”

    2000年,张跃华发现名山县种茶的农户越来越多,产量也越来越高,他大胆租了400平方米的车间,开始做精制加工,也为外地人做毛坯茶。

    2001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张跃华重新建设厂房。建成后的茶厂面积达到2000余平方米,现阶段有3000余平方米。到2003年,正式搬入新厂生产,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张跃华逐步开拓市场,做包装茶。当年就在成都开设了一家茶叶专卖店。

    2004年,他将版图扩张到重庆。

    2005年,在雅安本地开设专卖店。

    2006年,与当地人合作,在四川阆中开设专卖店。

    2007年,他走进首都北京,向北京人推介跃华牌蒙顶山茶。

    因此,从2007年起,张跃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基地建设与市场开拓上,而年产量基本维持在40万公斤左右。他的计划是,从2009年起,五年之内,让茶厂再上一个台阶。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张跃华总结说:“酸甜苦辣,啥子都有!”1978年的他,梦想有10000元存款,有两头过年猪,而现在,他说:“还是想做点事业,渐渐有了一些社会责任感,一定要把品牌做响。”

    香水村村委主任丁华--“香水村已发展为一个劳务输入村!”

    因为繁育茶苗,茅河乡香水村村民真正富裕了。

    丁华是茅河乡香水村村委主任,从1995年起,他就担任香水村3组组长。他见证了香水村茶苗产业的发展,一步步看着香水村发展成为全国茶苗第一村,成为全国的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看见村民们住进楼房,买汽车,日子越来越红火。

    香水村茶苗产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部分茶农开始繁育茶苗,尝到甜头后,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其他茶农也加入到茶苗繁育中来。最后,形成了全村发展茶苗繁育的格局。

    随着茶苗产业的形成,外出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少,反之,每年扦插时,每天都有上百外来劳动力在香水村打工。丁华自豪地说:“香水村已发展为一个劳务输入村!”

    外来人口的增加,展示了香水村的经济实力。

    据统计,香水村的人均年收入达5000余元,远远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丁华说:“全村232户人,年收入10万以上的家庭占了几乎一半,特别是在香水村3组,年收入10万以上的达90%,有近30%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平均每户人家拥有2辆摩托车。”为了出入方便,香水村占95%的家庭都把家搬到了茅成(茅河至成佳)公路边上,远远望去,一栋栋小楼房整齐地矗立成行。

    经济条件好了,出入以车代步,餐桌也丰富起来。“以前吃顿猪肉都很稀奇,现在鸡、鸭、鱼全有,闲时村民还会开车找好吃的去,日子过得和城里人没啥区别,来客人了,准是请去当地最好的餐馆吃饭,孩子在外面读书回来,也是下馆子。”细数生活的变化,丁华滔滔不绝。

    随着茶苗产业的发展,香水村几乎没有人再种菜、种粮。在村民们眼里,插上茶苗的土地都是“寸土寸金”。据丁华介绍,效益好的时候,一亩地的纯利润可达2万元。

    茶文化爱好者蒋昭义--“从1986年起,蒙顶山茶进入了飞速发展期”

    蒋昭义先生的老家并不在名山县,但他对名山县却有深厚的感情,不仅因为他一辈子工作于此,更因为这里是茶的故乡。

    蒋昭义爱茶,尤爱蒙顶山茶。在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蒙山茶人”几个字。

    泡上一杯茶,在茶香四溢的书房里,蒋昭义翻开《名山县志》,向记者讲述1949年之后,名山茶业的发展态势。

    名山县茶产量最高时期是在宋徽宗崇宁年间,达到了100万公斤左右。因此,蒋昭义认为,名山县茶叶产量超过100万公斤就算是发展,如果低于或持平,那只算是恢复阶段。

    1950年,名山县茶叶产量仅有29.7万公斤。为了加快恢复发展,政府当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改革措施,组织大家开荒种茶,增加茶叶种植面积。蒋昭义介绍说,当时名山县大概有1090多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的队长都会参加县上组织的茶叶管理、生产、种植等技术培训,这是一支庞大的学习队伍!

    后来,名山县建立了两个比较有规模的茶厂,所生产的茶叶全部交付给当时的雅安对外贸易公司,销售的主要市场一方面是粗茶边销,另外一方面就是细茶出口。两大茶厂的茶叶主要是对外贸易,那老百姓喝茶怎么办?老百姓想要喝茶,就自己手工制作一点,一般政府官员要喝茶,也在老百姓那里购买,这是内销的主要方式。

    由于政府大刀阔斧组织群众种茶,1959年,茶叶产量达到了74万公斤。但是,到了1961年,人民生活困难,粮食产量又不高,无奈之下又毁茶种粮。之后三年,原本已经开始复苏的茶产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到了1964年,名山茶又恢复了大范围种植和发展。随后,在上世纪70、80年代,全县加强茶树品种培育和挑选,进行技术推广,规范化种植,终于在1985年打破了历史纪录,年产量达到150万公斤。因此,蒋昭义认为:“1986年以前,蒙顶山茶一直都处于恢复阶段,之后才进入发展时期。从1986年起,蒙顶山茶进入飞速发展期。”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名山县成立了开发蒙顶山旅游小组,蒋昭义任该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对蒙顶山茶的认识更加深入。期间,他编辑了《中外人士赞蒙茶》一书,推广蒙顶山茶文化。直到现在,蒋昭义还活跃在茶界中,挖掘茶文化,帮助茶叶加工企业做宣传推广。他认为,蒙顶山茶还需要好好策划,创新思维,整合力量进行推广。

    科技人才群体--他们的生活从未离开过茶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批茶叶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在名山县,有一位响当当的茶人,不管是茶企业主,还是普通茶农,提起他都赞不绝口。他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茶叶专家李廷松。

    虽然李先生已经去世,但他对名山茶产业的贡献不会被磨灭。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李廷松带着名山茶叶科技人员们一起,精心选育出了省级茶树良种名山早311和名山白毫131,这两个茶树良种茶充分体现了原产地品质最好、产量最高、抗病最强的特点和优点。

    到了2005年,经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名山白毫131被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成为四川省选育出的第二个国家级茶树良种。

    这一成绩,让名山人兴奋不已!

    到2006年,看到市场内的蒙顶黄芽品质参差不齐,李廷松开始计划筹建黄茶研究所,对中国黄茶展开研究,特别是加强对蒙顶黄芽的研究。而后,他一直为建立黄茶研究所而奔波,准备了大量的资料。遗憾的是,2008年初,李廷松先生与世长辞。

    除了李廷松,从事于茶叶研究的本土专家还有很多,年届七旬的杨天炯便是其中之一,他也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茶叶专家。

    说到茶,杨天炯总是神采奕奕。他说:“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我就与名山茶结下了不解之缘,40多年过去了,我的生活从没离开过茶叶。”1971年,杨天炯获得中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和四川省科协农村科普先进个人称号,随后,由于在茶叶制作、加工工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他又获得了一系列科技进步奖项。2004年,由杨天炯编著的《蒙山茶事通览》出版。

    现今,杨天炯还在做茶。

    品牌建设篇

    从2003年以来,雅安各种茶事活动不断召开,直接提高了“蒙顶山茶”的品牌影响力。

    在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得以确立,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促进了名山的茶旅游,全国茶馆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让全国知名茶馆馆主进一步认识了蒙顶山茶……

    更值得欣喜的是,“蒙顶山茶”品牌现已成为四川省重点打造的三个区域品牌之一。抓住机遇,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已成为名山人的共识。

    关键词:“蒙顶山茶”证明商标

    去年以来,为了推广“蒙顶山茶”证明商标,规范商标的使用管理,名山县茶业协会牵头,加大了“蒙顶山茶”证明商标的使用与管理。目前,已授权15家茶叶加工企业使用“蒙顶山茶”证明商标。这些企业的产品已成功销往四川、广州、上海、北京、山东、云南、贵州、江苏、浙江等地50多个大中型城市,品牌年销售额达3.5亿元。

    同时,名山县茶业协会又与四川省商标事务所正式签订《“蒙顶山茶”证明商标申报著名商标合同》,这标志着“蒙顶山茶”证明商标入围全省著名商标品牌走出了实质性一步。名山县还严格了“蒙顶山茶”证明商标推广使用标准,邀请各茶叶加工企业共同维护和打造好“蒙顶山茶”公共品牌。

    为宣传打造“蒙顶山茶”品牌,提升“蒙顶山茶”品牌形象,名山县还将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蒙顶山茶文化;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商品博览会、交流会、茶文化研讨会,进一步宣传和提升蒙顶山茶和蒙顶山茶文化对外的知名度。

    如今,名山县已邀请著名文学家、作家、书法家马识途先生题写隶书“蒙顶山茶”,并将这一题词作为今后全县宣传和产品包装的标志性标识,与蒙山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蒙顶山茶”证明商标同时使用。

    关键词:融资

    2009年,名山县全力打造“蒙顶山茶”品牌的战役已经打响。

    对于该县大批茶叶加工企业而言,品牌打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仅要有创新的思维,还需要有资金做后盾。但是,融资难问题一直制约着名山茶县茶叶加工企业的发展。

    今年年初,为了破解茶叶加工企业的融资难题,名山县委、县政府多次开会专题研究,决定由县茶业协会牵头,选择共同点较多的企业平等协商,协同整合,成立一家茶叶企业会员制投资担保公司,政府注入一定的风险保证金给予支持,共同促进“蒙顶山茶”品牌建设。于是,2月19日,名山县蒙顶山茶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成为省内首家由茶叶加工企业组成的会员制投资担保公司。

    投资担保公司由皇茗园茶厂、跃华茶厂、宏宇蕾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味独珍茶业有限公司、长青绿茶厂等8家茶企共同出资构建,注册资本为900万元,第一期出资540万元。到今年8月中旬,担保公司已办理贷款19笔,总金额高达2450万元,有效解决了8家茶叶加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担保公司总经理李时全告诉记者,投资担保公司虽然只运行了几个月,但社会效益已经体现出来。过去,茶叶加工企业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够规范,或者部分证照不齐全,贷款很难办下来。投资担保公司介入后,贷款手续简化了,贷款的时间缩短了,贷款利率也降低了。贷款额度的大幅增长,为企业开展茶叶生产和营销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以来,虽然茶叶鲜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但担保公司的8家会员企业及时获得了贷款,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而随着鲜叶价格的高涨,成品茶价格也节节攀升,直接提升了蒙顶山茶的品牌价值。目前,这8家茶叶加工企业正在着手建立无公害茶园基地10960亩,计划辐射茶园近10万亩。

    今后,名山县将在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上,以利益为纽带,组建动作规范、利益直接的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茶农、企业和营销队伍连成一体,并在项目、资金、贷款、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茶业合作社发展。同时,以经纪人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茶叶营销队伍,聘请茶叶专家、管理专家、市场营销成功人士等培训企业和社会销售人员、经纪人,鼓励茶叶经营人员走出名山,走出四川,拓展省外和国外市场,力争在3—5年内,使省内外销售“蒙顶山茶”的队伍突破2万人。

    关键词:基地建设

    打造品牌,品质是基础。

    为加强全县茶叶基地安全,2009年3月,名山县委、县政府召开安全高效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动员暨培训会,安排部署安全高效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工作。

    县政府与20个乡镇、8个县级部门签订责任书,实施《四川省雅安市20万亩安全高效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全力建设安全高效茶园,今年计划率先建成14万亩,其中企业可控核心基地3.5万亩。这14万亩安全高效茶园,每亩鲜叶收入力争达3000元以上,项目区茶农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年初,名山县茶业发展局根据实施好安全高效茶园项目要求,迅速制订了实施方案,将核心基地落实到具体地点、具体企业,同时,加强市场管理和培训,落实配套资金。随后,名山县又召开了安全高效茶叶基地建设现场推进会,组织人员参观名山县皇茗园茶厂的安全高效茶叶核心基地,县“茶业十强”企业主要负责人汇报了安全高效茶叶基地建设进展情况,要求各实施单位全力推进茶叶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全力打造“蒙顶山茶”品牌,提升名山县茶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优势产业效益。

    据悉,为了鼓励企业建可控核心基地,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今年年初,名山县面向全县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企业出台了《名山县鼓励茶叶企业建立核心基地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要求所有获得国家QS认证的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核心基地。

   《实施办法》明确,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基地面积不能低于2000亩,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名山县首届“茶业十强”企业不能低于200亩,一般县级企业不能低于100亩。对建立核心基地的茶叶加工企业,名山县将按照每亩50元的标准实行一次性补助。同时,每年还会对建有核心基地时间长、规模大、带动农户增收效果明显的茶叶企业给予奖励。

    关键词:茶家休闲游

    今年年初,名山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茶家”休闲游的实施意见》,决定“将大力发展乡村‘茶家’休闲游作为全县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依托茶产业,发展茶旅游,从而提升蒙顶山茶品牌知名度。

    名山县“茶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从“农家乐”引申而来,其特色本应更显著,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多数业主思维未能及时转变。针对这种状况,自《关于大力发展乡村“茶家”休闲游的实施意见》出台后,该县就组织全县12家星级“茶家乐”业主、20家“茶家小院”业主及蒙阳镇、蒙顶山镇、城东乡、茅河乡等乡镇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

    在乡村茶家休闲游业务培训会上,培训人员就《“茶家小院”星级标准及评定奖励办法》《“茶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办法》和《旅游安全知识及环境卫生要求》向参加培训者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还就服务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培训,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业主加强旅游环境卫生治理,快速提升旅游服务形象的积极性,对加快全县“茶家乐”发展和“茶家小院”打造起到了良好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进以茶文化为主的“茶家乐”,6月,名山县又成立了旅游协会,各乡镇成立乡村“茶家”休闲游协会,加强对“茶家”休闲游的管理和指导。

    同时,名山县旅游局对原有农家乐给予现场指导,按照“茶家乐”、“茶家小院”拟订标准、加以规范后,全县条件基本成熟的“茶家乐”已有18家,“茶家小院”11家,分布在该县蒙顶山镇、蒙阳镇、城东乡、红星镇、茅河乡、黑竹镇等6个乡镇,能接待近3000人就餐,可提供住宿床位300余个。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名山县的“茶家乐”打造正在升级。该县双河乡骑龙村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将“茶家”休闲游的打造作为重要因素考虑进去,以土地整理为平台,为发展“茶家”休闲游做好了规划。而在茅河乡,“茶乡水镇”的规划也正在进行中。

    据了解,名山县将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宣传促销和打造“茶家小院”的奖励经费。

    现今,发展乡村“茶家”休闲游,已被名山县视为结合名山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抢抓“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机遇,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实现蒙顶山国家4A级风景旅游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打造成都美丽后花园,促进茶产业向更高层次的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发展,实现“茶业富县”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 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