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农业报告数据搜索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粮油网 > 粮油信息 > 粮食 > 正文

焦作苏家作乡的“粮食经”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点击:

  新区苏家作乡坚持“工业强乡”不动摇,规划了以苏家作、寨卜昌为核心的工业园区,工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粮食生产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增长许多。一个工业强镇的“粮食经”在哪里?

  记者近日走进该乡采访,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的两个特色:一个是打工,全镇3万人,打工的就有近一半,20岁以上的青壮年农民几乎悉数打工;另一个是打粮,全镇3万多亩耕地,近3万亩种粮食,能种粮的土地差不多都种上了。

  农民打工,粮食靠谁来种?“这就是我们要面对、要解决的问题。”陪同记者采访的该乡负责人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该乡抓粮食的重要手段是维护村民的土地承包权,以此解开谁来种地的“结”。

  该乡寨卜昌村村民大规模外出打工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种粮难赚钱,抛田弃耕的也不少,当时乡干部下乡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有多少闲田荒地。2003年后,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村民开始惜田,虽然外出打工,但承包的地却放心不下,两头牵挂。

  顺应这种需求,该乡摸索出了“田动权不动,人变田不变”的土地规模化租种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无论村民在哪里打工,他的土地承包权不变、承包权的收益不变,年底该收多少租金就收多少租金,什么时候愿回来种地了,照样有地种。不过,因为适度规模化,以前的地块可能会调整成为另一块地了。

  承包权稳定、收益权稳定,农民打工更加放心,没有打工的农民因为适度规模化,种地更方便。几年下来,该乡外出打工的村民不仅没有减少,而且留在家里的村民也有更多的地可种,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就超过100户。

  该乡北石涧村村民张子敬今年53岁,前些年种了亲戚朋友的60多亩地,怕麻烦不敢再要地。该乡采取措施鼓励规模种植后,去年他又租了60亩地。“今年小麦、玉米比往年长得好,一亩地能收获1100公斤以上的粮食。”他信心满满地说。

  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怎样种地。留在村里的人除了孩子就是妇女、老人,该乡怀村农机手张新富说,像他这样50多岁的人在村里就是年轻人,这种情况下能种好地吗?为此,该乡重点抓了两件事,一是抓农机推广,二是扶持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为此,该乡在我市成立了首个乡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理事会成员达33家。截至目前,该乡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3家,小麦生产机械化率在98%以上,玉米机收率89%。

  该乡认为,从大处看,这两件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只有提高机械化和壮大农民专业合社,才能解决怎样种地的难题。从小处讲,这两件事做好了,该乡的地不仅有人种,而且还能种好。

  这样的思路带来了该乡粮食生产的明显变化,一是开展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南石涧、北石涧、东官庄等重点村、重点地块建立了超高产粮食示范方;整合了南石涧、北石涧两个村的6个面粉加工厂,拉长了粮食加工链条,让群众在粮食深加工中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扩大了生姜、芋头、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推进了大路菜向精细菜、露天种植向日光温室和大棚种植等保护性种植的转变以及零星分散种植向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种植的转变。目前,该乡共流转土地6000亩,蔬菜、经济作物种植达8000亩。三是大力推广畜禽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饲养,重点发展现代规模养牛业,建成了伊赛劲牛公司万头肉牛、凯瑞千头奶牛等4个标准高、规模大的饲养场。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焦作 苏家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