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农业报告数据搜索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粮油网 > 粮油信息 > 粮食 > 正文

粮食产量“八连增” 安靖经济成长基本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点击:

  记者见到彭富洪时,他刚从县里农业局学习回来,手里还拿着一沓农业科技资料。这位在“全国种粮大县”江西吉水县排名第一、全省排名第三的种粮大户,在当地被人习惯地称为“彭大户”。“我现在承包了1800亩土地,这些地以前基本都是荒地。”彭富洪说话嗓门很大,在他的构想中,下半年将再承包上千亩土地。
  彭富洪一定不知道,在他想尽办法增加粮食产量的背后,是全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八连增”。从2003年的8614亿斤,到2011年的11424亿斤,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是建国以来增产幅度的时期,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粮食首次连续8年增产,且最近连续5年超万亿斤,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跃上新台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连续8年迭创佳绩的粮食增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夯实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应对国际复杂政治经济形势、搞好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扶持政策成就“八连增”
  是什么成就了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答案就在于一系列的国家扶持政策以及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从根本上看,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政策支撑。有研究表明,在各种要素投入中,政策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接近40%.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了9个一号文件,形成了包括强农惠农富农一整套政策体系。
  从2004年起,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三农”工作,每年都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业内人士表示,从2002年到2012年的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其核心思想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重中之重”的地位。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大幅增加了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1%.自2006年起取消了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还给予种粮农民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补贴1406亿元,是2004年的9.7倍。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夯实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建设、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等一批新的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的重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加速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了重要物质基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水利建设的热潮。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高了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推动了农业迈向现代化。近几年,国家构建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可以说,我国粮食“八连增”的过程就是适用增产技术不断推广的过程。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科技,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坚持科技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
  全面保障粮食安全
  正是得益于政策等因素的大力扶持,我国粮食生产走出了从1998年开始的连续5年产量下滑,自2003年起连年增产。这一增产势头在2012年继续得以保持,目前夏粮增产,奠定了全年增产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影响,有望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
  当2003年粮食产量滑落至8614亿斤时,粮食再次出现产不足需,13亿人吃饭问题令人忧心。彼时,粮食安全问题凸显。业内人士表示,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连续八年的粮食增产,特别是2011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852斤的新水平,这样的成绩令人欣喜。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1%的人口,保障了13.4亿人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指出,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而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基本解决。他进一步表示,当然,中国农业也要面向两个市场,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只能择机适当进口、进行品种调剂,决不能依赖进口,中国要努力保持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在95%,以保持国内供需的基本平衡。
  按照联合国提出的标准,粮食安全的概念是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00公斤。韩长赋表示,据测算2033年左右中国人口峰值将可能达到15亿,未来粮食产量只有达到1.2万亿斤,才能实现人均800斤的水平。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迈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届时中国完全有能力达到这一粮食生产水平以应对人口高峰。
  夯实经济基础化解通胀压力
  粮食丰则农业稳,农业稳则天下安。
  连年增产的粮食产量,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利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为应对国际复杂政治经济形势,搞好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在粮食总产量和亩产单产量持续增长同时,国家出台的政策也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比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2012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这些因素,大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统计显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977元,实际增长11.4%,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以超过上年,达到7500元以上。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于扩大农村消费,具有重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物资。粮食实现“八连增”,为“十二五”粮食生产开了个好头,有利于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对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业内专家表示,粮食增产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从表面上看不是很明显,但如果减产,负面影响就会很大,马上会传递到其他行业,因为粮价的稳定对物价起到了稳定重心的作用。
  一段时期以来,以食品类商品等为代表的物价一直高位运行,对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压力。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8个月,CPI上涨5.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超过4个百分点。管理好通胀预期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粮食产量连年大丰收,为整个宏观调控争取了主动。
  回首过去8年,连续增加的粮食生产,为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宏观经济连续保持高位增长,而物价水平一直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冲击,“三农”的稳定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率先启稳回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更加要强调“三农”的基础地位。有专家就认为,中国经济要在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寻找平衡点,绝对不可忽视稳定粮食生产。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粮食产量 八连 安靖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