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艾农邦农业食品投融资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粮油网 > 粮油信息 > 大米 > 正文

黑土地上绘就农业靓丽名片

2019-12-19 09:45:40  农民日报    点击: 请关注艾格农业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分享到:

金秋十月,第二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在哈尔滨举办,黑龙江省林口县北方龙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显军成为展馆里的大忙人,他们的大米吸引了大批客户。

这个合作社种植的是有机水稻,他们自己加工销售,产值是普通水稻的4倍以上。和魏显军一样,绿色有机农产品已经成为黑龙江许许多多农户最重要的产业,绿色有机种植在这里已经深入人心。

天赋龙江好资源

魏显军的合作社有70多亩水田,均通过了有机转换,全部种植有机水稻。魏显军说,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好,发展有机种植是挣钱的最好方式。合作社在田里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浙江和广东的客户随时能看到生产情况。他们出产的有机大米10元一斤,一亩水稻产值超过了6000元。

黑龙江沃野千里,丰腴的黑土地闻名中外,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界江、大耕地,冰封半年、雨热同季的气候条件,拥有2亿多亩耕地的黑龙江成为中国最优质的大粮仓。

黑龙江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9℃,常年有效积温1600~2800℃之间,年降水量370~670毫米,全年无霜期100~140天;光、热、水同季;漫长的寒冬有效杀灭了一些农田里残留的病菌和虫卵,阻止了病虫越冬,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农药使用量。一年一季生产使耕地有半年处于休眠状态,土壤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据统计,黑龙江化肥使用量是内地一般地区的1/3、农药使用量只有内地的1/7左右。雨热同季、昼热夜凉,作物干物质和微量元素积累多,品质优异;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力地保障了出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营养。

这里耕地平坦,集中连片,耕层深厚,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占到80%,是与乌克兰顿河平原黑土地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区齐名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面积占全国黑土面积的67%。

黑龙江的黑土地因纬度高又称“寒地黑土”。黑土中腐殖质含量是黄土和红土的五到十倍,产出的农产品口味纯正、品质优异、营养丰富。

黑龙江是北方地区水资源最富集的省份,森林面积、湿地面积、草原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天然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起到了优越的生态屏障作用,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多年来,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黑龙江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全国第一绿色食品产业大省,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已成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三十年奋斗结硕果

“以前主要卖给粮库或是粮贩子,只关心收成。现在我们同样关心质量,因为不仅有订单为我们做后盾,‘庆安大米’品牌的打造既增加了企业的收入,也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增收渠道,让我们的收入实现了‘芝麻开花节节高’。”庆安县孙广农民专业水稻种植合作社社员杜保国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农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庆安县打造绿色品牌以来的变迁。早在1993年,国家环境监测部门就认定庆安具有开发绿色食品生产的最佳生态环境。1994年,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给这个县颁发了绿色食品证书,在品牌定位上明确了“绿色”主基调,庆安也成为全国最早发展绿色食品的县份之一。

1990年5月,原农业部推出了以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为基本特征的绿色食品,推进绿色食品工程建设,并率先在黑龙江、新疆、云南、广东、海南等全国五大垦区试点开发绿色食品。经过30年的全面开发,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迅速成为全省第六大支柱产业,经济总量、种植面积、标准化基地面积等多个指标连续稳居全国前列。

从1990年开始,绿色食品开发逐步由局部地区向全省范围延伸。1994年,黑龙江第一个县级绿色食品机构——庆安县绿色食品办公室成立。随后原绥化地区、五常市、虎林市、尚志市等地市(县)和农垦总局也相继成立了绿色食品机构或管理部门,初步形成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管理体系。1997年,省政府成立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绿色食品开发开始上升为省政府行为。

进入21世纪,绿色食品开发成为全省发展战略,绝大部分县(市、区)开始生产绿色食品。2002年,黑龙江在全国最早颁布并实施《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从投入品使用到基地生产管理,从加工储运环节到市场监督,都有法可依,把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纳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

2010年以来,省政府把绿色食品纳入全省重点发展十大产业,制定《发展纲要》,投入专项资金,继续大力推进,使绿色食品产业继续在高起点的基础上保持快速、持续和健康的发展势头,有多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到2018年底,全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8046万亩,比2010年增加了31.1%。

走出龙江特色路

牡丹江市郊区,山水间静卧着一座万亩牧场,它就是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的森林有机牧场。这家企业为建设国际标准有机乳业全产业链投资达到了7亿元,巨大的投资回报在哪里?集团董事长郑俊怀说,回报就在生态上。5亩有机牧场饲养一头奶牛,年产生牛乳10吨,加工成最高标准的有机婴幼儿奶粉产值可达150万元。依托有机牧场,企业生产有机乳制品年产值可达10亿元~15亿元。

2018年,在全省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推动及消费市场有力拉动下,绿色食品继续蓬勃发展,是全省成长性最好的新兴产业。目前,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约占全国的1/5、产量约占全国的1/8、产值约占全国的1/6,是全国最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2018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超过千家,完成加工量1600多万吨,形成了绿色米、豆、菜、菌、乳、畜等14个产品系列。有效使用绿色、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3000个以上。

“龙江米”“龙江奶”“龙江肉”“龙江油”成为家喻户晓的优质安全农产品代名词。有15个绿色食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0多个绿色食品产品获得省著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120个。产品远销欧洲、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黑龙江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并制定一整套制度和管理体系,得到农业农村部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全面推广,探索了一条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新途径,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了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黑龙江绿色食品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按照“统一设计、市场准入、许可销售”的模式建立黑龙江绿色食品专营市场;在中央媒体投放黑龙江绿色食品公益广告,不仅提升了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形象,也扩大了全国绿色食品品牌的影响。

在产品监管方面,推进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措施,如在绿色食品企业中推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立退出机制,在标准化基地实施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手册、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等,不断提升了全省绿色食品产品质量。

黑土地上叫响绿色品牌

今年,阿里巴巴集团在方正县公布深度改造农产品供应链的新计划——“聚土地”,未来两年,将依托聚划算商业爆发力和整个阿里经济体的生态力量,在全国打造1000个聚土地示范产区,孵化10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帮助传统农业数字化,助力兴农扶贫。来自黑龙江方正县、延寿县、北大荒七星农场、北大荒建三江基地等优质稻米产区的两万亩稻田正式开放预定,聚划算将协同地方政府,督促相关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按照约定品质发货,最快48小时就能从农田到餐桌。阿里巴巴看中的是黑龙江的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已经成为黑龙江一张靓丽的名片,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加速形成。

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过程中,黑龙江积极探索“鱼稻”“鹅玉米”和“蟹稻”等新型生产模式,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全省分品种打造和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富锦永胜水稻、宾县永和蔬菜等高标准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引领农民干,整体效益不断提升。目前,全省有40多个县(市、区)建设种养殖相结合基地100多个,面积67.2万亩。其中水稻基地58万亩,基本覆盖了全省水稻主产区,基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升,基地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加速转变。

目前,全省绿色有机食品已形成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类、山产品、杂粮、杂豆和特色产品等加工系列。在绿色大豆方面,已开发分离蛋白、卵磷脂、皂苷、多肽、儿童可食用蛋白,以及大豆方便食品等多种深加工产品,构建了以凯飞食品、龙江福、克山昆丰为代表的绿色大豆产业加工集群;在绿色水稻方面,培育了五常金福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鸿翔亨利米业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开发出绿色精制米、免淘米、鸭稻米和稻糠油、植酸、维生素E等20多个新品种,附加值提高几十倍。产品开发由初级产品向多品种深加工领域持续转型。

全省绿色有机企业发展到97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10家,占全省食品规模以上企业的30%,完成绿色食品加工总量1450万吨,加工产值1370亿元,均居全国前列。全省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为重点,建设大中型绿色有机食品批发市场以及配送中心、连锁专卖店和销售网点2000多个,年均增长5%以上。全省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年均超过1000亿元。认证主体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线上销售,引导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合作社借助“我在黑龙江有亩田”等载体,大力开展绿色有机食品“众筹”活动,并带动新型营销模式。大力拓展线下渠道,组织绿色有机食品企业进驻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黑龙江绿色食品展销中心,组织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参加年货大集、中国国际农交会、中国绿博会等多个大型经贸活动。

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影响由国内受青睐开始在国外、境外受关注。全省以大米为主的粮食类绿色食品,以大豆油为主的豆类绿色食品,以食用菌、蓝莓为主的山特类绿色食品,不仅规模不断扩大,而且价格优势也日益突出。全省在省外及境外、国外销售的绿色食品种类已达14大类1300多种。通过广泛宣传和推介,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大米、蓝莓、山特等产品优质优价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绿色资源强三农

“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食品健康,我们的有机米采用有机肥种植、生物化防治,同时,严格控制产量,通过‘物联网系统’,客户可以看到从种到收以及加工装箱全部过程,特别受客户欢迎。”东禾农业集团总经理杨晓萍介绍说。

2018年,庆安县被授予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称号,全县155万亩水稻已全部实现绿色种植,其中有机种植达到20万亩,“十三五”期末将达到50万亩。

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深植根龙江,绿色食品种植几乎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区,涵盖了种、养、加各个环节。绿色食品的开发引发了一场发展理念的革命,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变化,特别是在加快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日益凸显。

以实施绿色食品全程标准化生产模式为主导,全省已制定绿色食品技术操作规程78项,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山特采集,以及食用菌栽培等领域。全省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的耕地面积超过一亿亩,有效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动,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进步,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黑龙江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过程中,坚持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近几年,黑龙江地产绿色食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9%以上,去年达到了99.37%,深得广大消费者信赖。目前,黑龙江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已销售到全国,并远销欧、美、日和东南亚近40个国家和地区。绿色食品发展成为示范质量兴农的有效途径。

绿色食品成为带动产业化发展的生力军,推行以品牌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强化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增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整体实力。“三品一标”开发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依托绿色食品产业,全省每年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60多万人,占同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5%,人均工资性收入3000元以上。

绿色食品发展加速了农产品品牌化,经过多年的深耕和积淀,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得到了高度认可,呈现出生产消费良性互动、线上线下销售两旺的态势。黑龙江绿色食品成为家喻户晓的优质安全农产品代名词,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和省著名商标的绿色食品逐年增加,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居全国前列,优质优价机制逐步形成。

通过绿色食品开发,黑龙江探索出一条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绿色食品开发主产区土壤环境指标、江河水质和空气质量均高于国家标准。村屯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产区域杜绝了污染企业入驻,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绿色食品的龙江模式

多年来,黑龙江省在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总结出具有龙江特色的规律性认识和深刻启示。对促进今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从生产源头抓起,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制定绿色食品操作规程78个,推行标准化种植,落实生产操作规程;定期举办操作规程培训班,直接培训各类技术人员,每年延伸指导基地农民20万人;印制生产记录手册,发放到基地农户,把投入品来源及使用过程等农事活动记录在案,做到有据可查;在基地生产关键时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实地检查督导,确保标准执行到位。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帮助企业对接基地、指导企业按照标准生产、开展营销服务等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全省从事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近千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500家,占全省食品规模以上企业的30%。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加价收购、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多种形式,与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紧密合作,形成稳定的联结关系,带动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共赢。

把质量安全作为绿色食品的生命线来抓,维护和强化绿色品牌信誉。对基地环境土壤、空气和灌溉水等25项指标进行全面检测,结果均符合基地环境标准要求。加强产品抽检,重点对蔬菜水产品、食用菌等高风险产品进行抽检,年均抽检产品1000个以上;建立“退出”机制,取消抽检不合格的产品标志使用权,并公开曝光。

以市场为导向,由偏重“田间地头”向“市场端头”转变,不断加大绿色食品营销力度。每年都组织企业参加黑龙江绿色食品(北京)年货大集、全国农交会、全国绿博会,以及在韩、意、法和香港举办的大型经贸活动,切实强化绿色食品与市场对接。

探索绿色食品发展新机制,在全省分品种建设一批绿色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在标准化实施、病虫草害防控、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试验示范,切实将其打造为绿色食品“保绿”的“示范田”、标准推广和使用的“样板田”、培育新型农民的“教学田”,以及农户增收、农业增效的“致富田”。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和环境优势,积极探索“鱼稻”“鸭稻”“蛙稻”和“蟹稻”等生态生产方式,全省有38个县(市、区)建设种养殖相结合水稻基地195个19.9万亩,不仅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又生产出优质稻米、鸭肉等农畜产品,走出了一条通过保护和改善资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绿色生态之路。

争当绿色发展排头兵

黑龙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指示,聚焦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扩大绿色农产品供给,从辟建高质量的大基地、大营销、大品牌、大监管等入手,努力把黑龙江建设成产出效益高、产品质量高、农业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农业强省。

通过不懈的努力,使绿色食品产业成为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为一体的低碳型优势产业,加快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由种植业向水产养殖业延伸,加快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延伸,最终实现绿色食品原料大省向绿色食品加工大省跨越,并推动黑龙江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争当全国绿色食品发展的“排头兵”。

高标准打造绿色食品基地,以推进标准化生产为重点,突出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参与基地建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基地建设的组织化程度。将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打造成为绿色食品“保绿”的“示范田”、标准推广和使用的“样板田”、培育新型农民的“教学田”,以及农户增收、农业增效的“致富田”。

优化绿色食品结构,强化绿色食品产业的拉动力量。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食品骨干加工企业,重点是引导大型企业增加绿色食品认证数量,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总量规模。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发认证绿色食品产品,推广绿色发展理念,拓宽农民创收渠道。依托粮食、畜牧和林果优势,紧盯国内外市场,大力开发绿色食品,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内在价值。

充分发掘黑龙江绿色食品的独特优势,创新市场营销方式和手段,不断提升产品的价值链。

创新监管机制,积极推进监管工作“前移”,努力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创建国家级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立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示范区,示范带动全省基地建设不断登上新台阶。

在培育打造绿色食品品牌上争当“排头兵”。强化以黑龙江大米区域品牌为重点的品牌建设,通过组织展会、举办推介会、媒体广告宣传等多种形式,培育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以地理标志农产品“十大区域品牌”建设为引领,挖掘农产品地域特色,加快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打造一批环境良好、生产规范、质量受控、品质优异的公共品牌。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指出:“黑龙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2018年总书记再次到黑龙江考察,来到10万名转业官兵开垦的北大荒典型代表——建三江万亩大地号展示厅端起装满优质大米的饭碗时,深情地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这是总书记对黑龙江的殷切嘱托。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这一嘱托,认真履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始终把粮食生产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金会说,我们要在提高粮食供给质量上发力,让“中国饭碗”更有品质。既要当好数量上的“压舱石”,更要当好“质量”上的“压舱石”,主打寒地黑土、绿色有机品牌,让全国人民吃上龙江优质粮。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黑龙江用绿水青山托起了中国粮食的金色饭碗,还将继续以“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的雄姿引领“三农”事业发展。

艾格农业报告:数十种常规报告,上百份专项报告,帮助您了解农业产业,预测价格趋势。
详细常规报告请点击:http://product.cnagri.com/chanpin.html
详细专项报告请点击:http://product.cnagri.com/baogao.html
免责声明: 本网内容部分来源于互联网转载,所述内容观点、版权及图片内容与艾格农业无关,如其他问题,我们会第一时间积极配合并协助删除处理!
本文标签: 大米 稻米

客户服务

联系人:王晨
电 话:8610 64402118-822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chen.wang@boabc.com
 
农业报告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