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农业报告数据搜索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粮油网 > 粮油信息 > 大米 > 正文

品种关注:应正视水稻产区双改单现象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点击:

不久前,江西省高安市的一位农民向笔者说起:他今年承包了300余亩水田种植水稻,除90亩冷浆田栽种“单季稻”外,其余的都栽种了“双季稻”。然而早稻之后,他却说以后再不种“双季稻”了,要全部改种“单季稻”。而据他介绍,当地已鲜有农户愿意种植“双季稻”了。

  就产量而言,“单季稻”比“双季稻”亩产一般要少200公斤以上,而农民为何弃“双”改“单”,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农民为何偏爱“单季稻”

  一是效益差异大。据高安市农调队抽样调查,2012年早稻平均亩产为387公斤,预计晚稻平均亩产在450公斤左右。早稻生产成本为888.18元/亩(种子60元、肥料188.07元、农膜及秧盘25元、农药100.38元、水费35.59元、犁田80元、收割78.14元、用工4.28个按75/天计算,计321元),预计两季水稻生产成本在1780元左右。按照早稻实际收购价128元/百斤、晚稻预计价140元/百斤分别计算,剔除生产成本后,每亩双季稻纯收入约470元。单季稻亩产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按预计价140元/百斤计算,减半计算成本后,亩纯收入可达到750元以上,比双季稻明显要高。

  二是风险被降低。种植双季稻地区,一般都具备足够的光照、热量条件。但是,双季稻从4月份最初播种,到11月份最后收获,历经春、夏、秋三个季节,跨时长达八个月,中间还有一个抢收抢种环节,与单季稻自5月至10月初的生长期相比较,气候条件不确定带来的风险系数明显高得多。例如,倒春寒对早稻育秧、栽插产生不利,灌浆期连续高温多雨会“逼熟”;晚稻在扬花授粉、灌浆期,易受寒露影响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影响到双季稻的产量。单季稻则基本上处在安全期内,风险小,单产高且稳定。

  三是用水投入小。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水利投入,改造了一批大中型水利灌溉设施。但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现象尚未根本改变。一些地方仍然是“小塘像筛子,大塘像碟子,渠道像烂肠子”。池塘不蓄水,渠道不通水,成为制约双季稻生产的重要因素。种植单季稻,对水的需求量减少,受到的制约也就少。

  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种植单季稻风险小、收益高,必然给种粮户以相当大的吸引力。但如果任由“双季稻”改“单季稻”不断扩展,必然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及粮食总产量的明显减少,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此建议:首先要改革粮食补贴制度,坚决落实“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杜绝平均制、普惠制,让种粮者真正得到实惠。发放方式上,应改直接发放为在粮食收购环节发放,即体现在粮食收购价格上,多卖粮多得实惠。

  其次要努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水利问题不解决,巩固双季稻生产就是一句空话。目前,一些地方池塘淤塞,渠道断流,不是单个农户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在政府统一组织下,加快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如可以参考通村公路建设模式,通过村民自筹、社会捐助、国家投入相结合的途径,提高农业灌溉水平。

  最后,要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现阶段,完全扭转双、单季稻收益差,实现收益与产量的正比例关系,难度非常大。这就意味着,“双”改“单”不仅继续存在,还将进一步扩展。因此,要通过完善农业科技的运用,努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同时,加快超级稻良种及种植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稳定提高单季稻的产量水平。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品种 关注 正视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