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农业报告数据搜索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壶关打造中国北方旱地西红柿之乡

2011-06-29 09:52:07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近年来,素有“干壶”之称的壶关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把旱地西红柿种植作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核心工程,走出了一条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

  壶关县自2005年旱地西红柿种植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来,种植面积逐年攀升,已形成一定规模。截至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已达到2万亩,总产达到15万吨,8个乡镇、120个村、8000多农户从中受益,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人均增收380元,该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和大力发展的“一县一业”产业。

  壶关县的旱地西红柿种植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初集店乡乌集头村、天池村农民在麦田复播。后来,由复播改为专种,播期也因地制宜地提前,两个村依靠种植旱地西红柿走出了一条调结构谋转型促增收快致富的成功之路,并且逐步向周边乡村辐射,最终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

  多年来,该县致力于将旱地西红柿种植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示范项目,政策上予以倾斜、资金上大力支持、技术上跟踪服务,涌现出了集店乡乌集头、天池等20多个专业村,平均亩产达到了6000公斤,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该县还注重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据了解,县级龙头企业紫壶蜂王食品公司于2009年初上马了西红柿饮料生产线,潞安集团清朗饮品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上马旱地西红柿深加工项目,使旱地西红柿产业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扩充了发展空间。

  采访中,记者看到,该县通过“反租倒包、集约经营”的方式,规模种植旱地西红柿,实现了“土地工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工人化”,既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有序流转探索了一条发展之路,又为干旱山区发展旱地西红柿种植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几年来,全县涌现出十多名优秀村支书 (主任),5名农业工厂化老板,十余个种植大户,累计带动5000余农户发展旱地西红柿种植。

  同时,该县主动广辟渠道,狠抓产销联动。为此,县农委牵头成立了壶关县旱地西红柿销售信息服务中心,在CCTV-7台做了旱地西红柿应急销售免费广告。2009年10月赴太原在中国(山西)农博会上宣传推介,赴内蒙古、新疆考察西红柿深加工项目。2010年11月赴北京在山西农产品北京展销周宣传展示,通过网上发布信息、电话联系客商、外出宣传促销等多种形式,和全国各地蔬菜批发市场沟通,与河南、河北、安徽、湖南、湖北、陕西等外地客商联系洽谈,打开了旱地西红柿销售管道。县农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一进入七月下旬,天天都有外地客商电话咨询求购,上门考察市场,洽谈收购事宜,日均销售量达400吨,日均交易额50多万元。与此同时,为统筹协调销售工作,按照旱地西红柿种植区域布局,县里还在乌集头、天池、东关壁等十余个村设置了旱地西红柿产地批发市场,安排专人上门办理“蔬菜运输通行绿卡”和“植物检疫证”,方便外地客商就地就近收购,西红柿种植户就近运送销售。

  “十二五”期间,结合“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实现农民收入翻两番”的新定位,壶关县正进一步探索旱地西红柿的生长发育规律,进一步挖掘其增产增收潜力,在西红柿储藏、深加工转化增值上动脑筋、下功夫、做文章,向更高更大的目标迈进。力争到2015年全县旱地西红柿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户均一亩半旱地西红柿,人均增收2000元”的目标,努力将壶关打造成为“高标准的中国北方旱地西红柿之乡”。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