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农业报告数据搜索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蔬菜是否被辐射 实验室里现“原形”

2011-04-15 09:55:17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

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将蔬菜、水和土壤样本逐一放入高纯锗伽马谱仪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公布北京的菠菜测出微量放射性碘-131后,在社会上引发了公众对放射性物质的关注。昨天,本报记者探访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揭秘放射性物质的“现形”过程。
 
    测试一次需10到24小时
 
    在北京市疾控中心的实验室中,放射卫生防护所所长娄云正在制作蔬菜样品。她戴着口罩、手套,拿着一把剪刀修剪野生蒿菜的根茎和腐叶——去灰土、剪根茎、除腐叶、选取可食部分做样品,这是制作蔬菜样品的第一步。
 
    之后,她和同事把蒿菜放入粉碎机,将其绞成比饺子馅儿还细小的碎状物体,并把它们放入乳白色的样品盒,一边放一边用圆形的铁块压实,以保证装满后样品达到180克。
 
    随后,这个装着蒿菜碎末的样品盒被送往另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里装有一台高约1.3米的伽马谱仪,下半部分是液氮罐,用来制造低温,上半部分是高约80厘米的圆柱体。可别小看这么的一台仪器,造价约100万元,还是从欧洲进口的。机器最值钱的是里面那个银白色的金属锗探头,这是一个高精度的探头,可以测量出样品中的伽马射线,不过它必须在零下160摄氏度的环境下才工作,底部液氮罐就是用来养护探头的。
 
    由于样品放射性微弱,每次检测过程需要持续10至24个小时。整个测量过程完成之后,数据会被电脑自动收集。
 
    在机器旁边的电脑上,有一串曲线在移动。娄云指着屏幕上一块红色位置介绍:“这就是放射性物质比较集中的地方,出现了微弱峰值。我们专门用红色进行标识,之后再进一步处理数据,就能确定蒿菜中是否含有放射性物质。”
 
    清明节采集11件样品
 
    自从日本大地震导致核泄漏之后,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防护所就开始密切关注北京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 4月1日,北京下了一场春雨,放射性物质随灰尘降落到地表,蔬菜、土壤等物品表面放射性物质瞬间增多了。清明节期间,防护所副所长万玲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驱车300公里,跑遍了昌平、怀柔、平谷采集样品。
 
    北京这个季节生长在露天菜地里的蔬菜主要是菠菜和莴笋叶,而且两种蔬菜的叶子呈开散状,表面有茸毛,灰尘容易聚集,于是决定以菠菜、莴笋叶作为蔬菜样品,后来还增加了野外的荠菜和蒿菜。
 
    可是,由于现在蔬菜大都是温室种植,找露天生长的蔬菜还真不那么容易。每个样品至少得采集两三斤,并制成两份样品。 清明节假期,防护所共采集样品11件,经过实验分析,于4月5日得出菠菜中有放射性物质的结论,并上报国家疾控中心,为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发布消息提供依据。
 
    至于含有放射性物质的蔬菜能否食用,娄云说:“做完实验后剩下的样品,我们自己带回家做菜去了。因为蔬菜中的放射性物质并不会渗透入蔬菜,只是附着于物体表面,所以即使有放射性物质,用流动的水认真冲洗3遍即可。”
 
    居民饮用水也被测量
 
    雨水不仅降落到蔬菜和土壤中,还流进江河湖泊。为了确认饮用水的安全性,防护所的工作人员还从自来水厂的出水口、京密引水渠、潮白河等地段采集了水的样品。
 
    他们把一升样品水分成两份,倒入两个3000毫升的大烧杯,放在电热板上加热,让水分蒸发,之后经过坩埚碳化、马弗炉灰化,待水分全部蒸发,样品就变成了白、黑、灰、褐等颜色各异的粉末。把这些粉末放入样品盘,再放进弱α、β测量仪,得出的数据输入程序进行分析和校正,就能得出样品中的总放射性浓度。
 
    为了解放射性物质是否进入食物链,防护所还来到奶牛场采集原奶,检测过程也与饮用水类似。
 
    近半个月来,采集持续不断,其中采集蔬菜6次。目前,防护所工作人员已经采集了26件样品,包括菠菜、原奶、土壤、羊甲状腺等,其中只检测到菠菜、莴笋叶等大叶类蔬菜中含有微量放射性物质。
 
    万玲告诉记者,如果近期北京再下一次雨,将再出去采集一次,并与上次的测量结果对比,看看雨后蔬菜中还有没有放射性物质。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蔬菜 是否 被辐射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