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农业报告数据搜索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洛阳扶贫十年间-艾格农业

2009-05-04 06:08:13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古文化底蕴。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文之祖”。道学创始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我国古代科技、教育、文学、历史、哲学等诸多重大成就,都是在洛阳取得。今天的洛阳,不仅以丰厚灿烂的文化遗产而闻名天下,也因为“一五计划”以来大规模的重点工程建设而一跃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然而,不为很多人了解的是,洛阳还是河南省重点贫困地区之一。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地区,洛阳的农村与城市反差巨大。广大农村地处山区丘陵,素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恶劣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洛阳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2亩,农业基础条件差,综合生产能力十分低下。特别是在栾川高寒山区、嵩县外方山区、汝阳大虎岭山区、洛宁、宜阳南部熊耳山区和西北部崤山山区,农民甚至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截止2009年底,洛阳市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中,1500元以下的人口还有93.4万,1196元以下的人口有57万,占洛阳市农村人口的12.28%。

  5个国定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定重点县、52个重点乡镇、688个重点村,沉重的包袱让洛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迈得异常艰辛。甩掉贫困的帽子,已成为豫西山区数十万贫困农户最迫切的呼唤。

  民有所呼,则有所为。洛阳在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年间,洛阳抓住了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机遇,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新机制,确立“围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中心,突出“搬迁扶贫和整村推进”的主题,采取“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集中扶持”的思路,强力实施开发式扶贫。

  记者了解到,2001年至2009年,洛阳共投入资金35.6亿元,使5个国定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551元提高到2009年的3993元,增长157.45%,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7.18%的增长幅度,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30万。

  上篇

  搬迁扶贫:解深山困圆致富梦

  根本的办法是整体搬迁

  深石山区的独居户和散居户是扶贫开发的难点。在洛阳的贫困山区,这样的难点比比皆是,嵩县黄庄乡红崖村就是其中之一。

  红崖村仅有150多户人家。村里两沟夹一山,峡谷之中多悬崖峭壁,寸草不生。早在1996年10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来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当走进村民李志坚家破旧不堪的小院时,李长春关切地询问他家的情况,勉励他要多想些办法,增加收入。在该年的河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李长春就指出,要解决红崖村的问题,根本的办法是整体搬迁。

  2005年4月8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刊登了《请给李长春同志捎句话:俺们搬家了!》,报道了红崖村56户居民告别深山老房,搬进新落成的移民新村,吃上自来水,用上沼气的好消息。4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看了报道后十分高兴,并打来电话,对红崖村56户村民乔迁新居表示祝贺。他还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扶持贫困乡村的经济发展,关心贫困村民的生活,加大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让山区农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深石山区的农民世代与大山为伴,他们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挣扎在行路难、吃水难、种粮难、上学难、看病难、娶亲难等艰难困顿之中,村民们祖祖辈辈过着“吃粮靠推磨,照明靠油灯,运输靠肩挑,作息看日头”的日子。只有整体搬迁,农民才能跳出深山之困,走上致富之路。  

  从2001年开始,洛阳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开始积极探索搬迁扶贫途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洛阳从2006年起在全市9个县实施大规模的搬迁扶贫工程。2005年7月,李长春同志和回良玉副总理专门对豫西山区搬迁扶贫问题做了重要批示。根据批示精神,国务院扶贫办与财政部研究商定,从2006年到2010年每年专项安排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500万元,河南省和洛阳市配套3000万元,在洛阳豫西山区开展搬迁扶贫工作。

  搬出来仅仅是第一步

  三合村是嵩县黄庄乡的另一个整体搬迁扶贫村,全村有三分之二的群众独居、散居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坡上,生存条件极其恶劣。2007年至2009年,嵩县在三合村营房组先后实施了三期搬迁扶贫工程,异地安置了散居户82户。

  在搬迁安置点,县委副书记刘三献介绍,三合村搬迁工程总投资750万元,主房由农户自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由政府负责配套,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休闲广场、便民超市和标准化卫生室等服务设施。

  刘书记告诉记者:“搬出来,这仅仅是第一步。在抓好搬迁的同时,我们把搬迁群众的产业发展放在首位。”在三合村,每个搬迁户至少要有一名劳动力接受培训,并被安排外出务工;培训女劳动力从事鞭炮半成品加工,人均年收入不低于5000元;同时为群众协调小额贷款,引导群众发展养殖、种植、运输等产业。目前,三合村有劳务输出42户,种植食用菌12户,鞭炮加工15户,经商8户,运输5户,实现了户户有项目,家家有收入。

  让搬出来的农民稳得住、能致富,栾川县白土乡的搬迁扶贫小区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白土乡自2006年实施搬迁扶贫以来,共搬迁居住条件困难的群众463户2100余人,涉及所有的行政村。记者在白土乡看到,一座崭新的小城镇已经在乡政府所在地拔地而起。整齐洁净的居民小区、标准化的敬老院、新村小学、集中供气沼气工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物业管理,让人仿佛置身于城市居民区。

  在搬迁户张新民家中,他欣喜地告诉记者,三年前从山上搬下来的时候,心里还是挺犹豫的,虽然政府给补贴1万多块,毕竟自己还要掏三四万块。现在两个孩子经过培训被送出去务工,自己还可以在乡上的企业务工,搬迁时所欠下的债务早就还清了。虽然现在买粮食吃,但是山上的地如今全部种上了核桃,照样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栾川县扶贫办主任王景涛介绍,近年来白土乡通过举办金蓝领培训班,组织扶贫培训500余人次,新村内的群众通过跑运输、干保洁员、厂矿企业招工和劳务输出,实现了搬迁小区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这里的搬迁户已经基本融入了城镇生活,转变了生活观念,实现了脱贫致富。

  搬迁扶贫恐遭资金瓶颈

  从当初的彼此观望,到现在争相搬迁,洛阳的实践证明,搬迁扶贫确实是解决深石山区农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搬迁扶贫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一代代农民被“拴死”在山间的贫困状况。环境的改善也促使贫困农民转变了观念,开阔了思路。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搬迁前是围着温饱转,搬迁后是忙找项目干。

  “搬迁扶贫,最早是作为整村推进的一种特殊形式,现在已被列为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洛阳市扶贫办主任孙晓伟如是说,“农民土地观念强,刚开始不愿搬迁,有顾虑。但当看到搬迁户的生活确实得到了显著改善、搬迁扶贫资金确实到位,百姓的搬迁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

  孙晓伟主任介绍,到2009年底,洛阳共在嵩县、来川、汝阳、宜阳、洛宁、新安等9县建搬迁安置点298个,搬迁14494户,惠及58781人。通过几年的努力,洛阳第一期的搬迁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但仍有万余户、近5万人等待第二期搬迁。同时,还有20003户、81106人不在贫困村的深石山区贫困群众也强烈要求搬迁”。

  国务院扶贫办2008年在洛阳召开了全国搬迁扶贫工作现场会,推广洛阳搬迁扶贫经验。面对记者关于下一步搬迁扶贫工作设想的提问,孙晓伟主任还是流露出一丝焦虑。他告诉记者,搬迁扶贫的特点就是“越搬越难”,先期搬出来的基本上都属于自身条件相对好些的农户,留在后面的都是难啃的骨头。针对这一现状,洛阳市对贫困农户的搬迁实行差别化补贴政策:对一般户每户平均补贴1.5万元,而绝对贫困户和特困户分别按照平均数的1.5倍和2倍进行补贴。即便如此,还会有为数不少特困户没有能力搬出来。

  显而易见,要改变搬迁扶贫过程中“越穷越搬不出去,越搬不出去越穷”的困局,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仅凭洛阳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无法满足扶贫开发的资金需求。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政府每年各列出1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洛阳实施搬迁扶贫,对洛阳的搬迁扶贫工作是一个有力的推进。然而,这项扶持政策原定于今年到期。如果此项政策就此中止,那么洛阳的搬迁扶贫工作将遭“无米之炊”的困境。

  下篇

  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看洛阳

  把功夫下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上

  如何才能终结贫困地区持续贫困的怪圈?短期的“扶贫帮困”,单一的修路架桥显然不是答案。2007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决定在中西部地区开展“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试点工作,其首要内容就是争取在一两年内大幅提升贫困区域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和自我发展能力。试点两年多来,从洛阳积极践行的结果来看,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确是斩断穷根的一把利剑。

  整村推进在洛阳扶贫开发工作中已开展多年,被实践证明是扶贫开发的有效载体。嵩县库区乡柏坡村2009年被定为整村推进村,经过一年的扶贫开发,已经完成了通组道路硬化6300米。村内建起了集村部、卫生所、文化大院、便民超市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库区乡乡长高峰伟告诉记者,如今文化大院成了村民闲暇时最爱去的地方,大家学会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给自己充电。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柏坡村按照因村制宜、因户制宜的原则,积极发展经济林、奶牛养殖和劳务输出三项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6元。

  像柏坡村这样的例子,在洛阳已经建成460多个。洛阳在整村推进过程中,通过实施“五通两建两改一增”(通水、电、路、电视、电话;建学校、卫生院;改厕所、改圈舍;增加贫困农民收入),贫困村改变了“脏、乱、差”的状况,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目标。为了确保每个整村推进村都有产业支撑,洛阳还通过科技扶贫、产业化扶贫、小额信贷等扶持,使70%左右的整村推进村的大多数农户有致富项目,劳动力外出务工比率大大高于非整村推进村,相当一部分整村推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或达到了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整村推进有利于瞄准贫困群体,有利于扶贫资金进村入户,有利于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有利于发挥贫困农户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连片开发则将整村推进的优势进一步放大,真正实现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不再局限于一村一组的小打小闹。

  连片开发牵引产业腾飞

  洛宁县是洛阳市5个国定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务院扶贫办在河南省开展的唯一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区。5月初正是洛阳地区栽植烟苗的时节。在前往洛宁县东宋乡王岭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路上,汽车穿越过几个整洁的村庄后,驶入了一片望不到头的烟田,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农民在烟田里栽植烟苗的繁忙场面。

  在东宋乡王岭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区,正在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的烟草公司人员告诉记者,烟草公司通过土地反租倒包的形式,建设了1.3万亩优质烟草产业带。农民不仅通过流转土地每亩拿到500元收入,还可以承包烟田,在烟草公司的指导下进行标准化育苗、生产,获取管护费用。除此之外,农民还可以在烟草基地务工。

  连片开发形成的规模效应也让企业敢于投入。烟草公司在示范区投资1290万元建成了“一控六自动”的现代化烟叶烘烤工厂和3200平方米的漂浮式育苗大棚。如今,有上万农民变成了现代农业工厂化生产车间里的“职工”。一位正在烟叶示范区“上班”的村民说:除了种麦子外,他把家里剩余的十几亩坡地全部“出租”给了烟草公司,一年收5000多元租金不说,还能在示范区上班挣钱,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坦!

  同时,洛宁县大力发展肉鸭养殖小区,采取农户联保、信用担保等形式开展财政贴息小额信贷工作,县信用联社为农户自建鸭舍、购买种鸭提供贷款,贷款利息由县扶贫办从财政专项贴息资金中据实拨付。通过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在项目区内建设林木原材料基地,区内共栽植杨树等经济林木45万棵,人均达到100棵。连片开发区内基本上打造出“一村一品一业”的生产格局。据统计,2008年洛宁县连片开发区16个整村推进村人均纯收入3692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456元。

  洛宁县扶贫办主任卫作宇告诉记者:自从试点以来,洛宁县在东宋、河底两个贫困乡集中连片的16个贫困村,以中央、省、市、县财政扶贫资金1400万元为引领,整合各类惠农政策资金4499万元,银行贷款5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06万元,进行了整体开发和综合治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区域内16个整村推进村道路、饮水、卫生室、连锁超市、社区中心、休闲健身场所等全方位建设,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试点村群众初步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村庄变漂亮了,人居环境变美了,村民也都变得文明了。通过自己的双手富裕起来村民们满怀感恩地说:这一切都归功于“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新举措,归功于党的好政策。

  后记

  转变发展方式: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已经过去十年。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和扶贫开发工作,很明显,我们需要面对的或许已经不再是能否温饱,而是如何发展。

  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贫困地区要想真正脱贫,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注定没有前途的。一些地区为了承接产业转移,不看产业究竟如何粗放,也不管这个产业是否会给环境带来多少破坏,盲目引进,盲目承接,最终导致被破坏的环境无力修复,最后得不偿失。还有一些地区,国家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地方要求财政增收,农民要求脱贫致富,这三个要求之间出现了矛盾,地方在被命令关闭资源消耗型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以后,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发展经济,农民也只能靠天吃饭。这三个要求的矛盾一旦处理不好,形成脱节,持续贫困的现象就可能继续存在下去。

  要想促使贫困地区真正走出持续贫困的怪圈,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这种转变必须打破贫困地区封闭的生产力结构,使生产要素能够向贫困地区转移或者回流。在经营方式上,积极扶持贫困地区从单一的农业经营转向多种经营,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比如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养殖等等。从产业结构上,大力发展替代产业,比如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休闲经济带,以此形成新的乡村竞争力。除此以外,政府还应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的成长,发挥农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育他们的市场意识和合作意识,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发展模式的优化升级。

  历史经验证明,维持贫困地区原有的落后的发展方式,难以摆脱持续贫困的阴影。要想使贫困地区真正获得发展,唯有更加积极地转变发展方式,从而形成生产要素的集聚,形成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以此实现贫困地区对自我的超越。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是搬迁扶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还是扶贫培训,只有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获取转变发展方式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扶贫,也才是新世纪以来洛阳扶贫开发工作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农业 扶贫 搬迁 洛阳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