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农业报告数据搜索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食品网 > 食品信息 > 蔬菜 > 正文

亚洲取代欧洲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图)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点击:
分享到:

  马铃薯,也称土豆,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最常见的食品之一。7月8日,在“美丽中国•生态南阳•绿色淅川”主题外宣暨“中国环境与有机农业论坛”上,国际马铃薯中心副主任兼亚太中心主任卢肖平介绍,在过去十多年中,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面积明显增加,市场对马铃薯及其相关产品的需求仍在增长。

  卢肖平说,德国是国际马铃薯中心的重要捐赠方,在饮食习惯上,整个欧洲对马铃薯的消费都有所偏好。欧洲是传统的马铃薯种植、生产和消费地区,但为了把有限的土地用于产出更好的作物上,马铃薯生产在欧洲正在大幅度下降,亚洲由于面积开阔,市场广阔、价格低廉,马铃薯的产量明显上升。亚洲正取代欧洲成为更大的马铃薯基地。。

  2012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约为540万公顷,占世界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产量9000万吨,接近全球三分之一,但单产约为16吨/公顷,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排名世界80位之后。根据“十二五规划”,2015年的目标是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2亿亩,总产量达到1.5亿吨。卢肖平认为,这个目标理论上可行,实际上实现起来有些困难,因为市场消费量有限,“不信可以问问中国老百姓,一周吃几次马铃薯?”卢肖平说道。数据显示,中国的马铃薯人均年占有量30多公斤,不到一些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75公斤的一半。

  中国人对马铃薯的消费量不可能突然上涨。卢肖平认为,中国人在理念上要做改变,重新考量薯类作物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应当力争使薯类作物的折粮后产量达到6000万吨以上,实现占粮食总量的8%以上,这样,可以大为缓解粮食供求关系长期紧张的局面。目前,中国虽然粮食实现“九连增”,但同时却也大量进口粮食,2012年进口总量首次突破8000万吨。大力发展薯类作物生产对于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具体消费习惯上,卢主任认为,中国对土豆的传统烹调方式是可取的,但必须加工创造出更加快捷、方便的半成品。比如土豆丝是最普遍的菜肴之一,但土豆要去皮,切丝,做起来比其他蔬菜产品要麻烦许多。土豆的好处是储存的时间比较长,但土豆切开后容易发黑、氧化,可以考虑通过真空包装等方式解决这些技术问题。

  此外,薯类主粮化是通过加工可以解决的。马铃薯粉和面粉混合后可以做成面条、饺子、馒头,而且营养价值更好。最后,薯类作物具有花青素等很好的抗癌物质,通过加工作为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来开发,可以进一步促进马铃薯在中国的消费

艾格农业报告:数十种常规报告,上百份专项报告,帮助您了解农业产业,预测价格趋势。
详细常规报告请点击:http://product.cnagri.com/chanpin.html
详细专项报告请点击:http://product.cnagri.com/baogao.html
更多数据请访问艾格农业数据商城:http://shop.cnagri.com/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亚洲 取代 欧洲

客户服务

联系人:柴晓丽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yao@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