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食品网 > 食品信息 > 蔬菜 > 正文

王文泽:高寒平易近族地域走出来的“蔬菜郎中”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我讲不了啦……你一定要替我把课讲完,乡亲们大老远的来这里听课不容易啊……”王文泽拉着同事刘春玉的手说。

  2009年3月12日,天空飘着雪花,围场广发永乡协力永村村口上百名群众自发涌来,眼含热泪,争相把着救护车门为病倒在科技培训讲台上的王文泽送行。

  提起王文泽,围场农民没有不知道的。他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农业科技推广,足迹踏遍全县37个乡镇、312个村,使薯、菜两大富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真正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活财神”。

  只为一句誓言——让全村人吃饱饭

  王文泽1955年出生在棋盘山镇甘沟门村,贫困落后是当年这里的真实写照。自懂事起,就知道村里的人都吃不饱饭,原因是地里产不出那么多的粮食。那时种一亩马铃薯只产800多斤,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在他幼小心灵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一个志向暗暗在心里扎下了根,长大后,我一定要种出更多的粮食,让自己吃饱、让全家吃饱、让全村人吃饱!

  王文泽16岁失去了父亲,和60岁的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母亲没有了劳动能力,家里的生活非常拮据,供孩子上学就成了一种奢望。面对两难境地,他咬紧牙关:书要念,日子更要过!从此,他就白天上学,早晚和假日到生产队里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双手挣回娘儿俩的口粮。功夫不负苦心人,恢复高考后,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承德农校。

  1980年农校毕业后,王文泽被分到县农业局植保站下属的一个测报站工作。当时条件十分简陋,两间马架,一铺土炕,就是他的办公场所。但他私毫没有怨言,测报一丝不苟。冬天没煤取暖,他就白天披着大衣,晚上和衣睡在凉炕上,一干就是三个春秋!

  土地承包到户后,虽然种啥农民自己说了算,但是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为了改变他们的陈旧观念,引导农民科技致富,1985年王文泽在自家责任田开始试种地膜马铃薯。当时,左邻右舍对王文泽的行动颇为不解,背地里说三道四:这小子的书算是白念了,人家考学就是为了摆脱种地,可他倒好,放着城里的工作不干,又返回来种地,他生就了捡土垃喀的命!

  王文泽不为这些冷言冷语所动,一心扑在科学试验上。到秋天收获时,一犁挑开,白花花的马铃薯又多又大,别人家每亩产一两千斤,他们家每亩产到了5000斤。乡亲们感叹地说:“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明年,我们也这么种。”王文泽听了,脸上露出了会心地微笑。这天晚上,他和妻子兴奋地一夜没合眼,他们想起了3年前,为了推广蔬菜种植技术,让农民看到更大的收益,他承包了36亩土地,可是天不随人意,偏偏遇上了干旱,致使缺苗严重,秋后收获甚微,还赔了2000多块钱。当时王文泽每月工资只有62块5毛钱,两三年也赚不回这些钱,把老娘气得三顿没吃饭:你就是山药疙瘩脑袋,别人赚不赚钱关你啥事,整天试验试验,这回好,把家底都试进去了,又有谁管你!孝敬的王文泽嘴上不说,背地里却对妻子说:“妈哪知道我的心思,我是一名党员,我要用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只为一个信仰——舍小家顾大家

  1990年,一贯安分守己的王文泽在办公室里坐不住了,主动请缨,要求到一线去做马铃薯地膜种植推广工作。恰巧这时石家庄市金融有限公司包扶广发永的裕太城村,公司领导有一个认识:给钱给物,不如给一项好技术。于是找到了县农业局,王文泽的推广设想正好与此合拍,这家公司花钱买来地膜,王文泽就去村里蹲点,刚开始,老百姓对新技术不认可,认为太费事,农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他偏要来新花样,谁知道秋后有没有收成?有些愿意搞的又对较高的技术要求心里没底。搞了多年农技推广的王文泽深知,要让老百姓接受,先得给他们说透,然后再让他们看事实。于是当时乡政府没有汽车,营子又分散,乡村干部就用摩托车带着他,挨家挨户走,耐心讲解新技术的好处和具体实施方法。同时,又同乡村干部一起组织想种植的农户到试种成功的甘沟门村参观学习。冬天农村两顿饭,吃完晚饭天还早,他就主动到农家的炕头上,一边唠家常,一边渗透新技术。

  通过不懈努力,当年裕太城的刘智敏、孙竹三等五户村民开始试种,秋后,这几户马铃薯收成让人惊叹,产量超过5000斤不说,个头增大了,商品率也提高了,的马铃薯达到5斤多。这个村的老百姓终于认可了。第二年,他又把自己琢磨的压土引苗法等种植方法手把手地教给大家,并提供全程防病服务。到了秋天一算账,用了地膜的马铃薯每亩单产提高了30%—50%,上市时间还提前了半个月,效益非常明显。有了王文泽前期扎实地引导,又有事实摆在面前,该乡种植地膜马铃薯的热情空前高涨,到如今已经达到了15600多亩,年产值高达3000多万元,人均增收800-1000元。

  一个村受益还不是最终目的,全县农民受益才叫真受益。王文泽如是说。1991年,他开始了面向全县全面推广的艰辛历程。1992年,正在他一门心思搞推广的时候,单位却给他断了“薪火”,因为受当时大气候的影响,这个自收自支的小单位,已经发不开工资。两年前,王文泽为了子女的学业,搬到了县城,住进了农机家属院平房。上有八十岁的老母下有十几岁的儿女,中间有妻子的他,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这两年对他来说,是个多事之秋,母亲治病要花钱,孩子上学要花钱,妻子没了承包地要吃饭,现在自己又没了工资,等于釜底抽薪。身边的一些同事纷纷下海捞钱,可他为了当初的选择,没有一丝动摇,继续着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那年秋天,单位为了缓解压力,号召没有离开单位的职工共同出去收马铃薯创收,为了抢时间、争效益,他动员妻子一同去了城子乡的黑林子,一住就是半个多月,家里的重担全落在了女儿肩上,她既要上学,又要照料年幼的弟弟,还要喂一口猪,每日三餐也得自己打理。晚上,姐弟俩望着无边的黑夜,缩成一团。屋漏偏遭连阴雨,一天夜里,弟弟突然呻吟起来,姐姐被惊醒后,一摸弟弟的头热得烫手,晓得弟弟病的不轻,几次试探着打开家门出去找医生,可每次都吓的退缩回来。姐弟俩相互依偎挨到了天亮,在邻居的帮助下找来了医生,开了药,打了针。当妻子闻讯赶回家里时,儿子已病了三天,两个孩子见了妈妈,双双扑进怀里。妈妈抚摸着孩子的头,眼里闪烁着泪花。

  第二年,日子更不好过了,王文泽工资照常发不开,但是他照常去各个乡村推广农业技术。有时半个月也见不到他的人影,这个破烂家就扔给了贤惠的妻子。一天,老家来了亲戚,妻子把家底全部翻出来,才买回一斤肉,但是到家一看盐和酱油也没了,只得硬着头皮到小卖部去赊。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迫使妻子以捡破烂维持家庭生活和供养子女上学,有时还从这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给王文泽买下乡车票。看到别人下海捞钱,妻子也曾劝王文泽下海,他却说,你知道吗,他们下的海是小海,捞到的钱是小钱,富起来的是他们自己,我搞的农业技术推广面向全县,那才是大海,在大海里才能捞到大钱,富起来的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你算一下帐就明白了,全县有近20万亩的土地适合种地膜马铃薯,每亩增产2000公斤,那是多少钱啊!

  为了全县农业科技的推广,王文泽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间,他走遍了全县3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每年冬春两季农民请他讲授技术,夏秋两季请他到田间现场指导。近年来,地膜马铃薯已经在围场全县广泛推开,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实现产值8多亿元。

  只为一生追求——农业科技推广

  由于围场特殊的地理位置,气温和降雨不稳定。而马铃薯生长和成熟期气温过低和降雨量大,就容易引发晚疫病,造成减产,给农民带来损失。攻克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这个难题,对于一个种植面积在几十万亩的马铃薯种植大县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最初,王文泽确定这一课题时,同事们都劝他: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是世界性难题,十年八载也不一定出成果!而他却坚定地说:我之所以选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这个科研课题,不是想图名图利,主要是看着农民辛苦种出的马铃薯大面积死秧减产减收揪心啊!

  着手试验后,从防治的时间和药剂的种类,到根施法、叶面喷施法等操作方法,他都亲自试验、观察、记录,并认真进行分析整理。2007年,在他主导和支持下,大头山乡贺家营村建立了500亩防治晚疫病示范园区,王文泽长期住村,经过科学防治,晚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农民们说,这一年夏季除了示范区的马铃薯一片绿茵外,整淌沟的马铃薯全部死秧,示范区的作物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秋天收获时,得晚疫病的地块要比示范区亩产减产一半以上。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得到了百姓认可,很快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在全县推开,薯农的损失大大降低了。他的成果很快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在亚洲马铃薯联合会议上交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在国际马铃薯中心东亚片论文集中发表,并在国内获得优秀论文奖,《克露等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研究》在国内农业科技杂志上发表,对在更大范围内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时差菜被列为围场的主导产业之一,王文泽在研究马铃薯科学种植的同时,又肩负起蔬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以及蔬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产地环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品牌更新等工作。现如今,在他的指导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蔬菜专业户和专业村比比皆是。该县四道沟乡永合义村八组的李明就是听了他的课后,有了种菜的念头,租了60亩地种菜,一年下来收入可观。永合义村过去也是个蔬菜白点村,从他来讲课后开始发展,如今已经有400多亩与脱水蔬菜厂签了订单,去年每亩收入1000多块钱,用村支书崔国山的话说就是“那可比种大棒子强多了”。新拨乡二道河子村种植胡萝卜在全国出了名,然而,重茬种植胡萝卜会出现长水癞的问题,不但降低产量,也影响了胡萝卜的品质。为解决这一难题,他挖空心思,研究如何换茬还不影响整体收入,经过长时间调查研究,选择了种植葱头,原因是葱头辣,有杀菌的功效,用它换茬,对于下一年再种胡萝卜不被病菌感染起到良好的作用,加之葱头产量极高每亩达1万斤左右,市场又好,效益可以与胡萝卜持平。这个村一组组长赵志会说,没有王老师的指导,我们这里的地总是重茬种,越种越回弓。现在好了,我们换茬种,不但不影响收入,还提高了商品率,年年都有好效益。人们都说,围场的薯菜产业发展,王文泽功不可没!

  近年来,围场先后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马铃薯和胡萝卜绿色原料供应基地。

  王文泽病愈出院后,仍坚持研究马铃薯丰产改进技术,现已推广应用,亩可增产10-20%,同时开展电话咨询服务,每天达50余人次。他的先进事迹先后在《承德日报》、《河北共产党员》、《农民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组织人事报》、《国内动态》和中央、省市媒体上刊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王文泽 高寒 平易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