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食品网 > 食品信息 > 蔬菜 > 正文

菜价“过山车”呼叫招呼规范的产销模式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蔬菜价格演绎了“过山车”一般的疯狂行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有起伏是正常现象。但过度的起伏,不仅给市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和农民增收。价格的大起大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蔬菜价格上涨幅度的环节在“最后一公里”,因此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产销模式应不失为一项良策。

  核心提示

  去年春季白菜价格8分钱一斤,今年白菜卖出了猪肉价:“一棵白菜售价能买一斤半猪肉”。蔬菜作为一种商品,价格小幅波动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但“过山车”一般的疯狂行情,不仅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更关系到老百姓的菜篮子,对市民生活有直接影响。

  近年来,买菜贵、卖菜难问题交替出现,一方面,菜价过高,居民生活成本大幅增加,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尤其不利。另一方面,菜价过低,尤其是蔬菜滞销导致许多菜农血本无归,不仅损害了菜农的经济利益,也对我省蔬菜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影响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正值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围绕“三化”协调发展,加大农业结构性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菜价大起大落必然带来生产的大起大落,让农民无所适从,加剧对未来预期的不安心理,挫伤其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和农民增收。因此,对于价格的大起大落,则必须探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寻找应对之策。

  波动背后是非正常因素的作怪

  长期以来,蔬菜的价格存在着“大小年”轮回的现象,由于蔬菜生产有一个自然周期,并且具有易腐性的特点,其产量与价格存在着周期性的循环变动,形如蛛网,经济学上称“蛛网理论”,就是当期价格的高低将决定下期生产的多少,而一旦生产出来,下期的价格将由下期产量决定。比如在2010年,由于韩国“泡菜危机”,导致国内大白菜价格大涨,农民开始扩大种植白菜和卷心菜,2011年春季,卷心菜价格跌到8分钱1斤。接着农民又大幅减少了白菜的种植,最终导致今年“白菜卖出了猪肉价”这样的市场奇观。

  蔬菜价格的暴涨暴跌完全超出了正常的预期。背后的原因有三:小农经济自身的弱点,流通环节存在的缺陷和宏观调控错位。

  小农经济的小生产具有放大价格波动的弱点。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模式,使得农民不容易了解市场供求及其变化,对市场波动无法准确预测。在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民在生产决策上很容易产生从众跟风心理:人家种啥我种啥,这就是所谓“羊群效应”。加上经营规模小,转产容易,蔬菜生产上很容易造成“一哄而上”或者“一哄而下”的局面。因此当小生产面对大市场,市场调节必然会带来价格的大起大落。即强化已有的价格波动。

  多级批发和多级零售的流通链条也有对价格波动的放大效应。蔬菜从田间到餐桌大致要经过“菜农-小贩-产地批发商-长途运输户-销地批发商-小贩-市民”七个环节,每个环节至少加价5%至10%。尤其是“最后一公里”,即从批发到零售市场的加价,有时菜价会上涨一倍以上。据统计,正常情况下国内蔬菜流通成本占到最终菜价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流程说明,当蔬菜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价格上涨幅度将会层层放大,并且环节越多,涨价幅度可能越大,而最终价格上涨将由消费者承担;相反,当蔬菜供过于求、价格下降时,中间商可以通过调整价格维持稳定的利润率,甚至通过退出经营来避免风险,而蔬菜的易腐性使得蔬菜一旦成熟,就必须卖掉,菜价下跌大部分会由菜农最终承担。这正是去年的情况,白菜价格8分钱1斤,也要卖掉。

  其实,蔬菜涨价幅度的环节,是在“最后一公里”。一方面从表面上看有垄断因素存在:摊位租金、进场费等属于垄断性收费,实际上反映了城市中心地带稀缺的场地租金。昂贵的地租是“最后一公里”推高菜价的经济原因;另一方面,在菜市场内,摊位众多,场外还有流动的菜贩,为躲避“城管”四处游击。这时又存在着菜贩间的过度竞争,每个菜贩的销量有限,必须大幅度加价,才能维持在城市的生存。这实际上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难以回避的困难,大量低技能劳动力涌进城市,无法在正规部门就业,便以贩菜等职业为生,结果导致这些行业过度竞争与高价格并存,这将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

  实践证明,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形式就是多级的批发和零售体系,要把农户生产的数量极小的蔬菜运销到数千里之外的全国各地,没有这个体系是办不到的。中间环节过多尽管是当前推高菜价的一大原因,但是这些中间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因为流通环节的数量本身就是市场竞争下选择的结果。市场竞争保证了每个环节都在以最低的成本执行蔬菜运销中的特定职能,如收集、检验、分级、包装、运输等等,任何多余的或者无效率的环节都会被市场淘汰掉。因此,虽然流通环节费用高昂或者风险过大,这是目前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所必须承受的代价。由此可知,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主张通过减少流通环节来降低流通费用和菜价涨幅,显然是不正确的。

  宏观调控错位,加剧了市场波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蔬菜生产逐渐远离城市,集中于某一产区,形成了规模相对集中、有特色的蔬菜生产基地。大中城市的蔬菜产销模式也由过去的“城郊为主、外埠调剂”,演变为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蔬菜主产地集中供应的全国性流通格局。而近两年各地政府补贴扩建城郊“菜篮子”基地,以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城市郊区,发展蔬菜生产,扰乱了市场信号,尤其是一出现蔬菜短缺,蔬价大幅度上涨时,就开始补贴当地的城郊农户,恢复蔬菜生产,这是一种顺周期的调节,反而和蔬菜价格波动形成共振,加剧了市场波动。

  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产销模式

  如何既保护消费者和菜农的利益,又能稳定蔬菜产量,需要我们认真寻找良策。

  规范的蔬菜产销模式应当是:“适度规模经营的菜农-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整个产业链的流程是:由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将农户的蔬菜运送到产地批发市场,再转移到销地批发市场,最后通过零售市场将蔬菜转移到消费者。建立和完善蔬菜产销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目前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和市场运销体系来看,距离规范的蔬菜产销模式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生产结构决定流通结构,因此需要提高蔬菜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归根到底,蔬菜产业的症结还是农户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在产销链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加快促进土地流转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积极培育蔬菜产业的大农户,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具体操作上,要结合当地的优势产品发展合作社,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蔬菜的分级包装,提高蔬菜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从根本上克服分散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加快现有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加强信息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电子结算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带动蔬菜产销体系的逐步完善。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支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流通方式的发展,提高交易效率。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批发市场改制步伐,促进批发市场向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变,充分发挥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大龙头的作用。还需要制定城市社区“菜市场”的改造规划,将蔬菜零售市场逐步改造为公益性的无租金的市场,进一步减低流通环节的成本。

  此外,只有传递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才能解决农民盲目种植的问题。当前需要建立全国性的蔬菜产销信息体系,收集全国蔬菜产销的信息,对蔬菜生产、供求和价格趋势进行分析和预警,及时发布信息引导蔬菜生产和经营活动,保障蔬菜产销稳定发展。建立连接批发市场、中介组织、重点产区的信息网络,进一步增加市场信息供给,减少市场信息搜寻成本。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菜价 过山车 呼叫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