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乳业网 > 乳业信息 > 奶粉 > 正文

洋奶粉再现涨价潮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面对国际奶粉巨头在中国市场上的大肆涨价,业内专家认为,这是国际乳业巨头牢牢掌握我国市场占有率和定价权的结果。

  近期,雀巢、美赞臣等国际乳业巨头再次提高在国内市场销售的部分奶粉产品价格,这是继去年底惠氏、美素等多个“洋奶粉”提价后,进口奶粉在3年内的第四次调价,年均涨幅已达到15.5%。面对消费者的质疑,企业所谓的“成本涨价说”早已不具说服力,而国际巨头力图控制中国奶粉市场定价权,并“谋篇布局”中国市场的企图或许才是其涨价的真因。

  洋奶粉“一路高歌”

  国产奶粉未能重获信任

  4月, “雀巢中国”宣布部分雀巢产品价格进行调整,其中,奶制品价格的平均增幅为5%。就在此前,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频传涨价消息,完达山、美赞臣等集体提价,大有掀起新一轮涨价风潮之势。

  业内人士分析称,“洋奶粉”依旧试图通过涨价牟利,加速在国内市场扩张。据统计,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就进入了集中涨价期,3年内共有4次集中调价,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洋奶粉均参与其中,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

  但是,面对“洋奶粉”的大面积疯狂涨价,消费者并没有多少替代品可选择,无奈和被动溢于言表。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国产奶粉曝出安全问题的4年后,消费者仍未恢复对国产奶粉的信任,洋奶粉品质依旧值得青睐,而对于其不断涨价带来的巨大压力,消费者也只能无奈承受。

  专家也指出,十多年前国内奶粉市场上,洋奶粉的份额仅有三成多,目前这种局面已发生“大逆转”,甚至尽管洋奶粉的售价“一路高歌”,从每罐200元直逼每罐400元大关。

  不仅如此,近年来,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信赖洋品牌,国内乳制品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洋奶粉已占据国内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在高端市场,洋奶粉甚至已占到超过70%的份额。

  洋奶粉利润惊人 手握“定价权”加紧扩张

  在国内乳品专家王丁棉看来,成本上涨、配方改良、更换包装等说法,都不是洋奶粉涨价的真正理由,追求利润化才是其涨价本因。

  对于中国婴幼儿乳品市场需求的刚性增长,在海外市场并不如意的国际奶粉巨头们怎会视而不见,赢得市场并获取高额利润才是其真正的目的所在。同时,基于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略带“盲目”的崇拜,洋品牌很快就掌握了市场定价权。对此,王丁棉指出,洋奶粉在中国市场的每次涨价计划,彼此间有默契的配合。根据业内掌握的情况,从2005年到现在,洋品牌平均每年提价幅度在15%左右,其高额利润丝毫不见下降的趋势。

  据农业部报告指出,当前国际奶业大国产量均出现一定幅度增加,近期价格下跌趋势已不可避免。然而,洋奶粉在中国的售价却一再“逆势上扬”。因此,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外资乳业开始对我国奶业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全面渗透;在牢牢掌控婴幼儿奶粉一线高端市场的同时,开始重点在二、三线城市铺设销售网络。

  薄利难保“多销” 国产奶粉亟须夺回话语权

  身临竞争对手频繁提价的商业环境,不少国产奶粉再也难保“孑然一身”,迫于成本压力和企业发展需要,在多年价格未变的情况下,不得不抛弃“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开始试图通过“涨价求生”寻求产业复兴。

  据了解,近年国产奶粉质量问题频出,市场销量减少,不得不采取“薄利多销”战略。而在进口奶粉猛烈冲击下,国产奶粉市场占有率不断萎缩,加上生产、营销成本上涨,导致国产奶企利润下降,没有更多资金投入产品研发和推广,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最终陷入“薄利难多销”的困境。

  对此,王丁棉直言,洋奶粉与国产奶粉营养成分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在包装、宣传广告和售后服务上略占上风。他建议:国内乳企应做好产品控制,提高售后服务责任,以此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兴趣和信心。只有提高了国产奶粉的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洋奶粉的连连涨价趋势才可能得到改变。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奶粉 再现

客户服务

联系人:姚万军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Service.boabc@boabc.com
 
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