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农业网首页

粮油网 | 农资网 | 水产网 | 畜牧网 | 乳业网 | 木材纤维网 | 食品网 | 农业期货网 | 农业报告数据搜索网
www.agrisns.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粮油网 > 粮油信息 > 粮食 > 正文

补贴入户技术进田粮食增产

 来源: 艾格农业数据库(Cnagri Database)   点击: 加入艾格农业|获取免费农业数据
分享到:

  【导语·中国大田网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受病虫危害的风险高,收成一半“看老天”。2012年,中央财政首次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抓住了重点区域、重点时期的重点技术,就能保证80%的年景有好收成。

  抓住了重点区域、重点时期的重点技术,就能保证80%的年景有好收成。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受病虫危害的风险高,收成一半“看老天”。然而,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统计,与上一个十年相比,这十年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大约减少1/3。灾害影响减小,既是因为近十年气象条件对粮食生产总体有利,也与冬小麦“一喷三防”、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和抗旱“坐水种”、南方水稻集中育秧、西南玉米覆膜等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密不可分。

  今年,陕西遭遇冬春连旱和吸浆虫大爆发,但据陕西省农业厅对西安、渭南、咸阳、宝鸡等市14个小麦主产县区的考察,“一喷三防”实施区域小麦农艺性状明显优于对照田,单产提高7%,相当于每亩增产小麦30公斤。

  东北地区“十年九春旱”,加之都是一季作物,生长期有限,因此非常看重春播一次拿全苗,有“见苗七分喜”的说法。据黑龙江省农委调度,2012年“坐水种”的玉米较不“坐水种”地块平均提早出苗5~7天。

  南方早稻育秧期间易遭受低温、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生产茬口紧的矛盾十分突出。2011年以来,湖南省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技术,早稻收获期比往年提前4~5天。

  “我国粮食主产区集中于松嫩和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和成都平原三大平原区,这三大区域粮食总产占全国的70%~80%,其中松嫩和三江平原的水稻、玉米、大豆主要面临春旱、早霜及低温冷害的威胁,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的主要气象威胁是春旱和秋旱,而长江中下游和成都平原的水稻生产则容易遭遇低温寡照、洪涝、台风和寒露风侵袭。”梅旭荣认为,只要抓住了重点区域、重点时期的重点技术,就能保证80%的年景有好收成。

  从2010年小麦弱苗施肥、玉米覆膜种植和水稻大棚育秧补贴开始,中央财政的农业补贴从“联地补贴”向“联技补贴”转变,以期让政策落点更精准,导向更明确。

  2012年,中央财政首次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对冬小麦“一喷三防”、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和玉米抗旱“坐水种”、南方早稻集中育秧、西南玉米覆膜、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6项关键技术实施补助。

  今年,中央财政冬小麦“一喷三防”技术补助政策对全国3.4亿亩冬小麦实施补助全覆盖;安排10亿元支持东北秋粮和南方水稻产区综合施肥促早熟;安排12亿元资金支持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和农作物灾后改种补种。

  粮食总产全国第一的黑龙江省农委种植业处副处长王春海提供了一组数字:今年该省遭遇罕见低温春涝,促早熟技术有效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和农作物籽粒充实度,按平均增产5%计算,全省因此增加粮食产量22亿斤。

  补助政策,让关键技术从文件上、口号上真正落到了实际生产上。

  关键技术对于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的作用十分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涉及的技术并不是新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吹糠见米’的成熟技术,不少地方和农民也习惯于采用,但多在示范层面或者局部地区,政策出台前,推广面积并不大。”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所长万建民指出,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推动了这些技术的落实到位。

  据农业部调度,2012年,全国11个小麦主产省“一喷三防”面积3.22亿亩,比上年增加2亿亩;东北玉米抗旱“坐水种”9700万亩,比上年增加3600万亩;南方早稻集中育秧10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1倍;西南玉米覆膜36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750万亩;油菜“一促四防”1300万亩,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

  干旱和积温不足是制约云南粮食生产的突出制约因素。通过地膜覆盖技术,该省玉米种植海拔上限可从2300米提高到2500米,提前播种15天,增产15%~20%左右。云南从1985年前后开始推广这一技术,但受制于农民投入能力,推广速度缓慢。从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连续3年对西南地区实施玉米覆膜补助,云南是这项补助政策实施的重点省份,累计补助面积3200万亩,约占补助总额的1/3。“政策的引导作用非常大,成本降低再加上增产效果,每亩20元补贴创造的经济价值要超过200元。”云南省昭通市朝阳区松杉村孟书记说。今年,云南基本实现了玉米覆膜技术的普及。

  “关键技术补助,让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从文件上、口号上真正落到了实际生产上。”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调研员周开平不由感慨。

  关键技术补助政策让地方抓粮找到了“落点”。据统计,2012年项目省省级财政安排配套资金约13亿元,江苏、安徽、浙江等非项目省也自筹资金2.98亿元推广集中育秧技术。在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补助政策实施过程中,黑龙江省财政投资为440个稻瘟病监测点配备了田间自动调查仪,并举办11个调查员培训班,完善了病情虫情监测网络。

  关键技术补助政策让农技推广找到了“载体”。和良种补贴等“四补贴”相比,关键技术补助强调以物化补助为主,技术要点跟着物资一同进村下田。今年,江苏省高邮市界首镇农民许学春说:“农业服务中心给村里每人都发了明白纸,区电视台每天3次宣传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技术,广播天天宣传什么时间要打药、如何打药以及1亩地要打多少药,农技人员也天天在田间地头指导查看。”

  关键技术补助政策让专业化服务找到了“合同”。山东省枣庄市镇乡村组按照每亩3~10元的标准对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业费进行补贴,2012年专业化防治组织作业面积达到64.32万亩,占全市统一喷防面积的51.7%。该市级翔植保合作社负责人黄胜利坦言:“以前合作社的业务量很少,只够基本运转,有了‘一喷三防’,业务量很大,每天都忙不过来。”

  关键技术补助政策让粮食生产增效找到了“出路”。浙江今年将育秧主体规模从单季大田面积300亩以上调整为单季大田面积100亩以上,同时对为散户代育秧和水稻集中育秧整村推进的予以重点倾斜,推动集中育秧补助面积从108.47万亩增至195.8万亩,使水稻育秧向专业化、基地化、设施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每亩5元的药剂发下去了,每亩10元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费从哪儿找?

  通过财政补助推动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是世界各国保护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关键技术补助政策的实施,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由过去的‘联地计补’普惠型向‘联地计补’普惠型和‘联技计补’效益型相结合转变。经过2年的实践,其效果有目共睹,但在项目实施中也暴露出政策出台偏晚、补助标准偏低、技术配套不全等问题,对此,部分专家和基层农业工作者提出了他们的思考和建议。

  资金下达再早一点

  关键技术农时要求高,比如东北水稻大棚育秧集中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南方早稻集中育秧在2月底到3月份,小麦“一喷三防”集中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农时一般只有20天左右,一旦耽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从近两年的实施情况来看,资金下拨相对较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度和实施效果。”陕西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副处长刘守峰说,补贴资金从中央到省到市到县区各级财政逐级下拨,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县区项目方案制定、招标、组织货源、分发物资、农民喷施也需要一段时间,资金下达晚,实施时间就非常紧张。

  今年补助政策下达前,安徽省下发了关于做好小麦“一喷三防”补助政策实施工作的预通知,为政策实施争取主动,然而预招标也使地方农业部门承担了巨大的违约风险。“资金应该提前下拨,给各地充足时间去落实。”安徽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建议。

  政策出台偏晚,同样影响到企业的采购、生产和供货。政策资金不下达,企业不敢贸然采购原料,而集中采购又会遭遇涨价和短缺“两难”困境。高邮市界首镇一家多酮中标企业负责人就反映:“招标价格低于市场价格8%左右,本身利润就极低,再加上原料涨价,还要履约在短时间内供货,企业只能购买高价原料,并且满负荷运转,成本明显增加。”

  梅旭荣认为,大多数灾害的发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因此防灾减灾的关键不仅要从应急角度去考虑减灾、救灾,而且应该将防灾措施常态化。像东北地区“十年九春旱”,东北地区春旱、长江中下游春季低温寡照等气象情况发生几率都很大,有必要将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技术补助政策常态化。

  补助范围再大一点

  黑龙江省今年实施促早熟面积9968.3万亩,比国家下达指标增加4568万亩。“我们按照要求压减兑付面积,但群众的思想工作很难做通,认为同是促早熟却得不到补助不合理。”王春海说,这给补助资金兑付和药剂下摆带来较大压力。

  同样的问题在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实施中并不罕见。今年,浙江省开展全程专业化统防统治340万亩,中央财政补助面积只有160万亩;山东省小麦实际种植面积5890万亩,中央财政小麦“一喷三防”补助面积为5060万亩;江苏省“一喷三防”补助政策覆盖面积3200万亩,约占小麦实际种植面积的80%。

  “拿‘一喷三防’来说,5元钱与全覆盖的要求在实施中有冲突。”牛运生算过一笔账,安徽去年秋播小麦良种补贴面积4800万亩,而中央财政“一喷三防”补助面积只有3600万亩,“如果每亩补5元,只能补3600万亩;如果全覆盖,每亩只能补3.76元”。无奈之下,安徽将补助资金全部用于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实现了35个小麦主产县3634万亩麦田全覆盖。

  覆盖面有限,不只是个面积概念。云南省不少项目县农业部门反映,玉米和马铃薯都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但中央覆膜补助只补玉米不补马铃薯,群众意见很大。

  “由于政府在采购药肥时,需兼顾价格和效果,可选择的药肥种类不多。”在对山东冬小麦“一喷三防”补助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中,农户普遍反映,目前补助金额下药肥档次不高,防治效果一般,实际后期管理若要达到理想效果,仍需购买5~10元的药肥。

  小麦‘一喷三防’每亩需燃油、用工等费用10元以上,5元/亩的补助标准太低。”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梁南山认为,除物化补助外,还应增加作业补助。

  主体培育再快一点

  2012年,浙江省诸暨市集中育秧面积达到8.7万亩,约占水稻面积的15%,而丽水市各县集中育秧面积一般只有2000~3000亩,最少的县只有170亩。分析原因,浙江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副局长潘慧峰认为:“集中育秧比重较低的地区,缺少服务主体,政策推广难度也较大。”

  在项目实施中,不少项目省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补贴政策组织实施的主体。与农户分散实施相比,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加速技术推广,也有利于提高技术到位率。

  据甘肃省农业部门测算,与农户分散防治相比,专业化防治区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防治效果提高10%~15%;专业化防治队每人每天可喷防20亩以上,防治效率提高6~8倍;同等防效下,专业化防治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以上。

  山西省今年选择10个植保服务组织,每个服务组织安排经费10万元,组织开展统一喷防20万亩,效果很好,但“如果要农户交钱,农户积极性不高,有的就自己喷了”。

  陕西省农业厅对小麦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调研结果显示,“药品+作业费”在15元以下农民才能普遍接受,而除去中央财政每亩5元的物化补贴,目前人工作业费用每亩最低10元,算下来专业化防治组织没有任何利润甚至还要倒贴,积极性受影响。

  “重大病虫害防控,每亩5元的药剂发下去了,每亩10元的统防统治服务费从哪儿找?”牛运生说,找农民要钱很难要来,而且找机手也越来越难,农民宁可每天100元到镇上打工也不愿意挣200元去打药。

  “技术性补贴的特点是带动关键技术的全面实施,提高粮食单产,与普惠性质的补贴有本质区别。”刘守峰认为,在实施关键技术补贴时要和当地粮食生产主体相对应,向种粮大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倾斜,增加专业化组织作业补贴。

  各项配套再齐一点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粮食生产越来越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化服务组织集中,他们对关键技术的需求强烈,但随着作业面积的扩大,能力的不健全日益凸显。

  “因为喷药机械使用频率低,农户购买先进药械的意愿不强,加上1台装满药的弥雾机重约40公斤,农民背不动或者不愿背,就倒回头去用小喷雾器。”陈继光十分担忧,“防控能力严重不足,遇到大面积突发灾害,短时间内难以完成防控任务。”他认为,增强专业化防治防控能力,这是让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施药机械‘跑冒滴漏’严重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机手用药不规范也会使补助效果打折扣。”潘慧峰建议进一步拓宽补助范围,满足种粮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先进药械的迫切要求,同时适当安排推进项目实施的培训经费。

  此外,物化补助需要基层政府承担从招标、评审、检测、验收、宣传到物资运输、发放、喷防等大量具体工作,每个环节都均有费用支出,由于政策本身没有配套工作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县乡村财政负担。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谢家湾乡农技站站长卢元林介绍说,冬小麦“一喷三防”的验收,登记造册就需要6份分别在县农业局、财政局、信用社、服务组织及乡、村留存,谢家湾乡共22900户农户,打印机打印一次花名册就打坏了,买来20箱打印纸没几天就用完了。

  对此,基层农业部门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长此以往,地方政府可能倾向于将物化补助逐渐转变为现金补助,技物结合对稳产增收、农技推广、提高农户科技意识等方面的积极效果将难以持续。”

中国农业网(Agronet.com.cn)微信扫一扫: 尽“扫”天下农商情

艾格农业报告:数十种常规报告,上百份专项报告,帮助您了解农业产业,预测价格趋势。
详细常规报告请点击:http://product.cnagri.com/chanpin.html
详细专项报告请点击:http://product.cnagri.com/baogao.html
更多数据请访问艾格农业数据商城:http://shop.cnagri.com/
责任编辑:艾格农业
本文标签: 补贴 入户 技术

客户服务

联系人:柴晓丽
电 话:8610 64402035
传 真:8610 64402039
Email:yao@boabc.com
 
农业报告